深空

化见

首页 >> 深空 >> 深空最新章节(目录)

《》自序 (2/4)

上一页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洞的主要特征是没有射流现象。它们吞噬的物质全部都积累在自己身上。这类黑洞比较容易进行物质和能量的积累然后达到临界状态。

而乙型黑洞的主要特征是拥有射流。这类黑洞所吞噬的物质会有相当一部分随着射流发射出去。在吞噬同样多的物质的情况下,乙型黑洞的质量要比甲型黑洞的质量增长要小一些。不同的乙型黑洞,他们的射流强度是不一样的。射流的强度受到黑洞的质量、运动状态以及周围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丰沛性的影响。而射流的方向则是在黑洞自转的轴线上,有的只在黑洞的一侧,有的两侧都有。所以乙型黑洞比甲型黑洞更难达到临界大爆炸所需要的临界条件。

另外不完全大爆炸后留下的黑洞不会是乙型黑洞。

有一部分乙型黑洞在某些条件下,它所吞噬的物质和能量与它的射流发射出去的物质和能量达到一个奇特的平衡。这种状况下的黑洞的质量就几乎不会有什么改变,所以也就不会达到临界大爆炸所需要的那种临界状态。这类黑洞是不会发生临界大爆炸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碰撞型大爆炸。

当然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条件下,乙型黑洞的射流是可能会消失的,然后转变成甲型黑洞。这个特殊条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发生转变前的一段较长的时间里,该乙型黑洞所吸收的物质所携带的能量比较低,从而导致该黑洞的自转速率有所下降而无法稳定的维持射流。反之则甲型黑洞也能转变成为乙型黑洞。

再说回一号大爆炸,一号大爆炸把该黑洞长时间积攒下来的物质和能量全都释放出去。一号大爆炸释放出来的物质使得这个周围空间内的物质和能量浓度骤然升高。这些物质开始向周围物质浓度低的空间迅速扩散并携带着巨大的能量。

随着这些物质的不断扩散,物质和能量空间浓度都变得越来越低(所谓的物质和能量浓度就是单位空间中所含有的物质和能量的多少,也可以单独计算物质浓度和能量浓度)。它们也不再像大爆炸刚开始的那一瞬间那么活跃,也不再像开始那样彼此之间过度排斥。它们以一定的规律并按照一定的方式排列组合在一起,并将它们携带的一部分能量储存在他们彼此之间的引力和斥力之中,形成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顺序和空间结构的较为早期的简单链式结构。

不过这些链式结构并不一定能够稳定地保存下来,在它们遭受到别的粒子的碰撞的时候也会发生断裂。断裂之后的粒子又去和其他粒子重新组合在一起,然后再断裂、再组合。这样的组合和断裂发生的时间极短,即便是在万亿分之一秒之内也会发生无数次。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链式结构也会因为一些尚不明确的原因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断裂和重组中趋于统一。这导致后面形成的大多数的链式结构存在极高的相似性。

随着环境的不断冷却,这些形成的链式结构越来越稳定。并开始形成更大的链式结构。最终不同的链式结构开始形成原子或者原子级的物质。不过这个阶段形成的原子都是以放射性氢原子为主的具有强放射性的小型原子。

一号大爆炸发生一段时间之后,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之后,粒子所携带的能量不足以再形成新的链式结构,也不足以把已经形成的链式结构和原子及原子级的粒子破坏掉。这个时候的环境开始趋于稳定,剩下的粒子就不再形成相对复杂的链式结构,而是以相对简单的暗物质粒子形式充斥在空间中。

一号大爆炸之后,原来的多个黑洞所形成的稳定系统变得不再稳定。因为它们受到的引力不再能够提供它们保持之前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这个系统开始瓦解,不同的黑洞在惯性和并不充足的引力下开始各自远离原来的质心。

一号爆炸后的释放出来的物质和能量也会受到这个系统中其他黑洞的引力,在引力和物质和能量的空间浓度差的作用下,这些粒子开始向这些黑洞靠近。其中一部分粒子被这些黑洞所吞噬。还有一部分粒子,因为他们的运动状态和黑洞的引力达成了一定状态下的平衡。这部分粒子开始在一定的轨道上围绕着黑洞公转,从而在黑洞的外面形成了一层球壳状的粒子层。

当然并非所有的粒子,都会被周围的黑洞牵引进它们的引力范围。相当一部分粒子都没有进入任何一个黑洞的有效引力范围。它们扩散到了更远的远方,填充了更远方的空间。

因为我们银河系中间的这个黑洞是一颗乙型黑洞(后面称之为银河黑洞)。在大爆炸后的一段时间内,吞噬了大量的携带能量极高的粒子。这导致了银河黑洞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并使得轴线上的射流加强。

但是银河黑洞在不断的远离其他的黑洞,他吞噬物质的速率也在不断的减弱。吞噬的物质所携带的能量也较之前面有所减弱。但是它的射流并没有立即减弱,射流的减弱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所以银河黑洞在这一段时间内的质量是有所下降的,从而导致了它对周围环境的引力场跟着减弱。这导致了在银河黑洞周围的粒子受到的引力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