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草木

二五十三月

首页 >> 林中草木 >> 林中草木最新章节(目录)

第一章 长大了一定要去看一看 (1/2)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安漓是五年级从村小转到中心小学的。

建安乡周边的村小一般都只配备一两名教师,开设一年级到四年级的课程,除了语数分开教学外,其余课程都汇总进行。这是他们的使命,也是能力的上限。

孩子稍大点,就能走更远的路程去中心校接受教育了。

建安乡的中心校初中和小学在同一个校园,乡里学生不算太多,学校里一共就只有两栋教学楼,三个操场。

跨进校门就能看见第一个水泥操场,生了锈的篮球架和地面上许许多多的裂缝生动地传达了操场的苍老,这里是小学课间操集合的地方,和小学所在的教学楼由石梯相连接在一起。

穿过操场,迈上看台,与之相接的就是教学楼的门厅,也是学生们平日里的玩闹场。由门厅径直向前抬头看去,一抹新的台阶和教学楼一起将天空切割成了一根窄窄的蓝布条,三十多级台阶上,是一个更小的、分为左右两侧的操场。

沿着台阶走到最高处,正前方就是一个旗台,五星红旗常年飘扬在上空,每周一的时候,小学生都会在这里集合,背对教学楼,升国旗。而初中的则在左侧小操场斜上方的大空地集合一起观礼,这里就是和宿舍楼一起新修的第三个水泥操场,与六年级所在的教室楼层平行,也是去往小卖部的必经之路,平日里,这儿各年级的学生都有。

小学的教学楼更老旧些,一到四年级都只有两个班,偶尔孩子多,会临时分出第三个班。只有五六年级,为了接纳转校生,一直保持着四个班的容量。

乡里一共有七个村,相隔最远的两个村,客车都要行驶近一个小时。每个村都有稍富裕的家庭将土房子翻新成了了水泥房,为了义务教育的推广,政府与房主商量后,就在这些水泥房的外墙上用白色的漆喷着: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庄稼汉也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哪怕路程遥远,还有学杂费需要负担。多数父母也都愿意咬咬牙让孩子继续去上学。

虽说是中心校,但基础设施依然不够完善,早些年,学校连专门的宿舍都没有。有的学生家离得远,每天上下学来来去去实在不方便。学校就在教室里把木桌拼一块儿搭成通铺,让学生自己带着棉被,白天上课就把被子装好放在角落里,晚上就铺课桌上睡觉。

走读生偶尔到学校太早,教室门还没开,就用手电在窗户处往里照,总有那么一两个睡眠浅的同学会醒来,开门。慢慢地,大家就都醒了。叠被子,整理课桌,这时候就不分住宿和走读,见者有份地都跟着忙活起来。

在慈善企业和政府共同的努力下,学校终于修好了两栋宿舍楼。一所归小学,一所归初中,男生住一二层,女生住三四层。

因为住宿的便利,也有许多两乡交界处的学生,或者别乡的学生来这里念书。

安漓转来的那年,宿舍已经修好了,转校生也变得多了起来,每个班都会有好些。大家对安漓并没有额外的好奇心,她也懒得主动去融入新的班级,一上午了,除了听课就是自己在草稿纸上画画。

她第一次感到被人关注,源自开学那天下午。教数学的李老师拿着学生表,随机叫人起来回答问题。

“安漓,你来回答一下,……”

安漓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因为在老师叫出她名字的时候,底下的同学们就叽叽喳喳地讨论开来:

“她叫安妮?好好听哦。”

“有点像个外国人的名字。”

“我知道我知道,前两天我爸从城里给我带回来一本书,叫《绿山墙的安妮》。”

乌龙也并非莫名其妙,受方言影响,这个地方的人很少有能分清n和l的,至于一二声声调的区别,遵循着并不科学的方言转普通话的一般原则,大家就都默认了,绿山墙的“ānlí”的读法。

那个时候,在农村长大的小孩,成长中常年囿于一地,了解外界的方法无外乎书本和电视,却终究都不得实践,于是他们对存于头脑中却不见真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探索心。

安漓从没有觉得自己的名字有何特别,她从小就叫安漓。以前的同学也都是儿时一同长大的,没人跟她说她的名字显得特别。

老师用教鞭抽了一下讲台,瞬间鸦雀无声。

“李老师,我没听清,可以再问一遍吗?”

安漓有着和年龄不符的理智,她对老师有敬重和畏惧,但在确定自己没有犯错的情况下,也从来没有惊慌与不安。

她回答无误,被允许坐下。同桌在草稿纸上写了“安妮”,用手肘碰了碰她。

“你是叫这个名字吗?”

安漓瞥了一眼,再瞄了瞄李老师,然后拿起笔,一笔一顿,郑重其事地写“安,漓”,并将漓字刻意放大。

“这个字可以组什么词啊?”

安漓思考了一会儿,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