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焰荣光

苏旭东88...

首页 >> 烈焰荣光 >> 烈焰荣光最新章节(目录)

第73章 募集 (1/2)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谢文现在大约明白陈翔为什么要准备在这一年大规模募人至福建了。在平常募人来台时,即使对方是贫困之地,一听说出海种地,人们也会争相前来。不过由于陈翔在治理台湾时非常严厉,不少人在内地听说后都不敢前来,为了吸引更多的人,需要费尽口舌。即使这半年来已经募集了五六万人,但内地消息显示福建全省自开春以来一直没有雨水,现在已是盛夏,人们仍在等待雨水来种稻。如果再过一个月还没有雨水,很多人可能会选择逃荒。与其盲目逃荒,生死未卜,不如出海来台湾寻求一条活路。因此,谢文已经准备购买了大量的耕牛、农具、房料和衣被,只等着难民潮涌来,就可以派人将他们运送过来。即使地方官员不愿意,也怕灾民聚集闹事,如今有人主动要求离开,哪里会不乐意呢?

此时,谢文稍微点了点头,然后问道:“志华,今天你提到兵民之比,是有什么打算吗?”

“我的意思是,我们应该鼓励他们趁着此次机会,把家人都接过来。否则,如果有战事,心系父母妻儿,战斗力必然会受到影响。”

“这说得有理,那就让他们接家人过来吧。”

“廷斌兄,这正是我刚才所说的。虽然这些军士在台北待遇优厚,但家人却仍在内地辛劳。如果他们不把家人接过来,恐怕也不愿跨海搬迁。我建议,我们将台北的居民按家产分为三类。对于一类人家有兵者,减税十分之一,其他家人免役。于三类人家有兵者,终身不征税,家人也免役。廷斌兄,你觉得如何?”

谢文有些疑虑地说道:“台北目前只有这么些户人家,这两万兵士就是两万户,大多数都是贫苦人家,如果不征税,我们的收入可能会大幅减少。”

陈翔说:“放心,我保证,对这些兵士优待也是值得的,这样做不过是为了增强士气,让军人心悦诚服。”

施琅插话道:“我总觉得兵士的能力还是要靠将领来决定,就算给他们金战甲,也不能保证胜利。”

陈翔愤怒地说道:“这话说得太不合理了!没有强大的士兵,哪里会有名将?一将功成万骨寒,强大的军队是打造名将的基础。”

施琅见陈翔发火,当即闭口不言。陈翔的气势逐渐高涨,虽然私下里施琅仍称他为大哥,但在众人面前,他表现得恭谨多了。陈翔意识到肯定是有高人提醒过施琅这些事情,但他也懒得去深究。

见众将都沉默不语,陈翔咳嗽了两声,继续说:“我知道你们并不满意我对兵士的优待。虽然你们当面不敢说,但背地里肯定有人议论:骄兵必败、惰怠之兵如何应敌、寒苦之兵如何敢搏命……但我认为,这些都是无知的胡言乱语!”

尽管众将依旧低头不语,但显然他们并未完全认同。陈翔记得之前给镇远军定下饷银和每月使费时,施琅也是表示非常心疼,这也是古人不明白职业军队与民兵之间的区别。他稍作思考,然后问道:“全斌,我知道你最近阅读了很多兵书,特别是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你应该已经倒背如流了。告诉我,戚继光百战百胜的原因是什么?”

周全斌稍作思索,然后回答道:“他严格执行禁令,关心士兵,善于选拔武勇之士并教授战阵,还善用火器……”

“不对,戚继光在《练兵实录》中提到了什么?刚开始他的军队是由世袭的卫所军人组成的,初次接战时,尽管进行了认真的训练,但仍有士兵在后方搞抢攻、打架,甚至遇到强敌时,还出现过全军溃逃的情况。他试图严厉处罚一些士兵,但管束不住,这是为什么?”

“回大人,卫所兵制是大祖首创的,到戚继光时制度已经崩坏,而且他是世袭的都督佥事,手下三千卫所兵只有七成实额,而且大部分都是地痞无赖、老弱残兵。在大明,打仗看重的是砍下敌人的首级来领功,导致士兵们不愿打仗,而是专门在后方割首级。甚至有些士兵为了领功杀害百姓,杀自己受伤的战友,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施琅也点头赞同道:“没错。我在戚继光的笔记中读到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士兵拿着一颗还带着眼睛的头颅来报功,仔细一看,竟然是他的哥哥,那个士兵在后方受伤,没想到竟然让自己的人杀了他,戚继光为此非常悲伤。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打仗呢!”

“那你们说说,卫所制度原本是太祖苦心设立的,其目的是将兵权分散,平时兵士都归大都督府统领,战时由都督领兵上阵,平时进行操练和守备。到了成祖时,全国卫所兵总数达到280万,仅京师三大营就有50万京军劲旅,为什么后来会崩坏至此?“

众将一时无言,半响之后,周全斌答道:“太祖时就有将领克扣小军的粮草饷银,即使是太祖这样严苛的皇帝,也无法改变。随后的朝代法纪逐渐松懈,卫所制度逐渐败坏,兵士生活困苦,大多逃亡,即使留在册籍中的,也多是一些老弱病残的人。

$(".nov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