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清寰宇:朕要重振大明!

云六娘

首页 >> 荡清寰宇:朕要重振大明! >> 荡清寰宇:朕要重振大明!最新章节(目录)

第九章 水运之害(一) (1/2)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朱厚照拿起奏折批阅。

兵部上书,兵部支银子给太仆寺买马,其中十万两给北直隶,一万两给宣府,两万两给大同山东河南,准否?

准了。

吏部上书,升左给事中张文为户部都给事中;周玺为礼部都给事中;尚衡为吏部右给事中;张艮弼为兵部右给事中;许诰为刑部右给事中,准否?

准了。

加封瑞安侯王源太保;加封太保寿宁侯张鹤龄太傅;加封建昌侯张延龄、崇善伯王清太保,每年加禄米三百石,准否?

不准,批复曰:四人皆富,不缺禄米。这几人中,姓王的是宪宗孝贞皇后(朱厚照嫡祖母)亲戚,纵奴伤人这些都是小事,平日里侵占民田皇庄,哪里缺这三百担禄米?姓张的是太后的弟弟,也就是朱厚照的亲舅舅,比之王家二人作威作福,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即便是虚衔,朱厚照也不想给。

因守备不当,降辽东三万卫指挥使佟镇为指挥同知,辽海卫指挥金事张昇为正千户,副千户钟洪为百户(连坐),三万卫百户秦能为总旗(连坐),情节较轻,酌情降级。

先留中。命锦衣卫去查探详情,无误当降。

看到守备一事,朱厚照想起了京卫备防。却不知如今京卫什么情况,又下令给兵部,命其下周进行京卫操演。要看了操演,才能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改革。

“昧死陈言济宁州水运利害疏,臣病且死,妄言负罪当死,然臣死不惜,而犹敢言济宁州利害。食禄二十年,且备员按察职……豪商无视闸官,私自开闸,阻滞舟运……打伤吏目……各府州县欺上瞒下,私设关卡,征收杂税,盘剥百姓……伏惟圣明谋……小臣不胜伏枕,踊跃欣颂太平之至。”

士农工商,闸官再不入流,也是朝廷选派,手握官印,代表的是朝廷的脸面。

区区一介商人擅自开水闸,运舟行船,还敢打伤吏目,如此嚣张,要说背后没人他还真是不信。还好方用了午膳,否则恐怕朱厚照气的饭都吃不下。

水运即是漕运,此间江南比北方富庶,因此国家经济重心在江南,然而永乐年间迁都北京,行政中心就转移到了北方,便由沿海省份征收粮食,沿京杭大运河直达北京,漕粮一次也是由此而来。元代曾改造京杭大运河,明朝将取直后的运河进一步疏通,为了维持这条经济流通和政治统治赖以维系的交通生命线,朝廷每年不知拨了多少钱,又不知用了多少人力、物力来管理。

明承元制,明初时设置京畿都漕运司,洪武元年设漕运使一职,为正四品。明初天子在南京,经济重心和行政中心皆在于此,不需水运,因而漕务不忙,洪武十四年就罢废了。自永乐二年,又设漕运总兵官,专门负责治理漕务,当时还设有副总兵、漕运参将,与总兵官一起统领官军海运。后来海运罢废了,便专门督理内河漕运。而后更加完善,各省设把总,由漕运总兵官、漕运参将统领把总都指挥,分统各卫所漕运。州县以下则由粮长负责征收和解运,粮长下又设解户和运夫,专供运役,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运粮体系。

在宣德年间,漕运事务逐渐繁忙,兼漕运广泛牵涉到各省行政、军务,朝廷不得不经常派遣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员参与。至成化年间,漕运愈发显得重要,加上土木堡事变后朝廷对粮草更为看重,就让更多的文官负责各省粮道,按规定将应征的漕粮征集起来。历经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朝,至今已超八十年,期间沾手过漕运之利的官员不可计数。粮秣草豆,兵甲马匹,往来运输多用水路,而官府上下利用漕运私设繁多明目的现象十分普遍,遍及全国,又积弊已久,更是难以解决。

朱厚照想到此,心情十分沉重。前世时他看重江彬,是因为江彬提出了重商富国的计策,听江彬侃侃而谈时,觉得大有可为。如今一看,江彬当日之言多半是纸上谈兵,起码有八成脱离实际。商能富国不假,但是开国初,为了让百姓踏实耕种,朝廷就制定了重农抑商的国策,百年来农商矛盾已是树大根深,深牵一发而动全身。想凭一己之力撼动这树,无异是异想天开。可笑当初自己不懂这些,对江彬多为欣赏,现想来,这计策也不过是他攫取钱财的引子罢了。

朱厚照灵魂受灵台滋养,看问题想方法比以前高了十个档次,又兼他熟悉大明,知晓未来,因此每每提出的解决方案都会符合国情。豪商霸占水路,只要朝廷下定决心整治,几道敕令就能解决。而私收杂税盘根错节,早已形成了稳定的利益分配机制,改制十分艰难。这大明表面是中兴盛世,其实里面已经生了脓疮,若是不及时治疗,早晚要溃烂。

以下是回复读者chenzh的话:

现在还不是明后和明末哦,大多数文官还是比较有才能的。到明后期宦官权力鼎盛,文官严重腐败,东林党和阉党更是为所欲为。

弘治十八年,京师霪雨自六月至八月。健等乃上言:“陛下登极诏出,中外欢呼,想望太平。今两月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