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清寰宇:朕要重振大明!

云六娘

首页 >> 荡清寰宇:朕要重振大明! >> 荡清寰宇:朕要重振大明!最新章节(目录)

第十三章 改良火器 (1/2)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诏书写好后,朱厚照又唤来谷大用。

“依你瞧着,神机营中的火器如何?”

谷大用方才看着朱厚照写的诏书,自是不敢说谎,“回陛下,奴婢瞧着掌铳和炮使用起来太复杂了,方才好多兵士都不大能用,倒是演阵时使的三眼火铳有些威力。”

“就那群尸位素餐的兵能用什么!”话是这样说,但是朱厚照也知道这火器使用起来确实挺不容易的,冷却时间又长,还有些粗制滥造,炸膛风险大,不堪用。而三眼火铳则是源自宋朝的梨花枪,火铳以长枪为主体,靠近枪尖的部位,绑着三根竹筒,每个竹筒装有火药和铁箭。接敌时,离敌三四十步先用药线引燃火药后,火箭飞出打击对手,对手躲避受惊之际,迅速靠近,用长枪刺击对手。比较方便实用,攻守兼顾。

明朝最有威力的火器是红夷大炮,但是不是自己制造的,是从葡萄牙进口的。在15世纪,欧洲就开始出现了装填黑火药的手掷弹药,以及各种火炮和火枪。到了18世纪和19世纪,在近代火炸药技术领域,中国更是被洋人远远抛在后面。当我们还沉浸在往日天国上朝旧梦的时候,蛮夷们已经发明了了火绳枪,燧发枪,雷击枪,开发出了无烟火药与高爆炸药,开发出了线膛枪炮。

如今大明用的黑火药,只是简单的将木炭、硫磺和硝混合,配比五花八门,是一种松散的混合物,很不耐储存和运输,而且易受潮、杂质多,威力小。而西式机制的火药优点极多,耐储存,运输方便,威力提高了几倍。到了鸦片战争时期,我们才认识到西方颗粒黑火药的威力。在鸦片战争中,英军用舰炮轰击,然后刺刀白刃战打垮了守备的清军,攻占了虎门炮台,“逆夷炮无虚发,我炮虽发无准,火药半杂泥沙,轰击不能致远”。

“你说让军器局的改一改怎么样?”朱厚照眼睛一亮,“如今工部虞衡清吏司是谁在管?”

“似是王朝佐。”

“唤他进宫。”朱厚照吩咐道。

王朝佐进入皇宫后,朱厚照直截了当的问道:“如今军器局造的火器大多炸膛,你可有什么章程?”

王朝佐为官清廉,是弘治九年的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迁工部员外郎,弘治十七年,迁神京工部虞衡清吏司主事。

王朝佐为难道,“陛下,工部每年只拨了两千两……但是硝石、硫磺成本并不便宜……匠人,们的工钱低廉……”

朱厚照皱眉道:“整个虞衡清吏司只有两千两?”

王朝佐先是一愣,而后恭敬的说道:“侍郎屡次告诫我等,我朝火器名目虽多,但大多华而不实,不可大用,我大明之所以驱逐鞑靼所依赖者具为刀剑弓马,火器不过辅助,绝不可依赖火器作战而忘却根本,我大军作战也极少依赖火器之利,因此便拨的不多!”

朱厚照闻言也是一愣,而后面色沉重的缓缓点了点头。“的确,我朝火器名目虽多,但绝不是制胜之道,真要对抗鞑靼叛贼,还是要靠弓马刀剑,但是……”朱厚照转身看向了王朝佐,“朕所言或许你们现在听来不太相信,可是朕觉着,未来战场,足以制胜克敌者,必为火器。”

“朕细细思量,我朝子民军兵具生长在土地之上,祖祖辈辈多为农户,自幼耕种,参军之后方得习弓马之术,比之草原鞑靼自幼生长于马背之上,却是差了太多,便是成军,无数年之功也无法与鞑靼争锋,便是步卒弓弩,也许勤加历练,无一年之功不得成军,但是火器则不然,一杆精制的火铳,便是一农户拿来,一月之功足以熟练,一名骑军之耗费,可养五名铳卒。”

朱厚照缓缓道来:“朕曾闻国朝开国之初,黔宁王沐英于云南之地以火器三段射击之法对抗蛮族象兵,大破之,朕便想,一名铳卒自然不算什么,但是若能得三千熟练铳卒,排成三列六列乃至九列,前者射击,后者装填,以此轮番代替,或可形成不间断之火器射击。”

王朝佐管军器局已有一年,对火器有较多了解,开口便道:“但是陛下,火铳射程不过百步,即便如此,八十步外铅子击中何方全赖天意,五十步外,极难击破甲胄,战阵之上,贼军马军瞬息间便至,若于平原争锋野战,火器实不可用。”

朱厚照点头:“你说的对,朕所意者,便是要改良火器。火器制造不良者,其一是原料并不精细,其二是火药配比不精确,其三是工匠并不热衷。若是朕要改变这些呢?”

大明军队之所以沦落成今天这副样子,和太祖定下的户籍制度不无关系,建立明朝后,太祖便以“辩贵贱、正名分”为宗旨,按照职业分为:宗室户、官绅户、民户、军户、匠户、灶户、商户、儒户、驿户等。

尤其是民籍和军籍有严格的区分,军籍又称为军户。军户,均由五军都督府直接管辖,而不受地方行政长官的约束。军户身份是世袭的,子子孙孙都要当兵,不允许从事商业、手工业,甚至连科举考试也不允许参加。

明朝军户需要自己种地,所以高级军官常常兼并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