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夏侯龙城

首页 >> 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 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最新章节(目录)

第三十四章 暗室生寒 (1/2)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疑惑暂放一边,李孟羲手握剑柄,稍用力一拔,未感受到多大阻力,噌的一声剑已出鞘。

前世之时,刀具管理严格,李孟羲接触到的最具杀伤力的冷兵器不过菜刀而已,他对真正的战剑的接触几乎没有。

就比如现在,李孟羲就很好奇剑是如何被卡在剑鞘里,又是如何没被卡死,能顺畅的拔出来的。

应该是小巧的机关之类的,李孟羲感受着剑拔出剑鞘的那一瞬间剑身明显向外弹的力量,他好奇的把剑拔出又合进数次。

剑被鞘锁的正合适,不会过紧,也不会让剑从剑鞘意外滑出。

剑鞘很好,很实用,但真正关键的还是剑本身。

荆轲刺秦时,秦王嬴政剑太长,拔之不出。现在李孟羲也遇到了这样的尴尬。

李孟羲一手握着剑鞘,一手拉着剑柄外拉,剑只拔出一半,他的小胳膊就已经伸直了,并且褪出的剑鞘也抵在了榻旁的帐篷上,无法再寸进。

李孟羲只得把横放在膝盖上的长剑拿起,竖放榻边,这才按住剑鞘,从容把剑全部拔出。

帐中光线并不好,出鞘的剑在微光下,显现出银色的光泽,近乎和水银一个颜色,是极其冷冽的冷色调,此谓暗室生寒。

细看剑身,这是一把经典的双刃剑,并且明显还有青铜剑时代留下的技术特征,剑身呈八面,即汉八面剑。

春秋战国之时,因为青铜韧性不足,制造的兵器脆且易折,因此采用多面研磨的方式,来增加剑身的强度。

本质上,青铜剑多面研磨的技术,属于加强剑脊技术的高级形式。

剑脊,即为剑身中间一条凸起的棱,当单薄平整剑身强度不够时,把剑脊加深加重,就像在剑身焊了一条钢筋一样,能有效增加剑的强度。

多面研磨属于青铜剑的技术遗留,至汉朝时,冶铁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炒钢法也已出现,钢的性能完胜于青铜,已不需要用多面研磨的技术增加的些许强度,不过技术的惯性之下,多面剑还是沿袭到了汉剑之上。

只有承接了青铜武器尾声的汉朝才有独特的多面剑形式,在汉之后,多面剑销声匿迹。

虽然多面剑对加强剑身强度没多大作用,不过,看起来很好看。

把剑在手中翻转,不同角度的剑面反射的光明暗不同,让剑身看起来很有立体感和层次感。汉人的审美还是很高级的,汉剑比满清鞑虏的剑不知道好看到哪里去了。

剑身远看如镜,凑近去看,李孟羲用手轻轻摩挲着剑身,他看到了剑上有很多细密的花纹,从剑脊至剑刃,整个剑被密密匝匝的细密花纹密布。

这些锻打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花纹,本身就代表着质量。

常说的十锻钢百锻钢,指的就是锻打次数,锻打次数越多,剑身的花纹也就越多,也往往代表着剑的质量也越好。

多锻钢有时又叫雪花钢,就是对锻纹的另一种形象化的描述。

剑很好,称得上是上品。

李孟羲看完剑身锻纹之后,认为剑的品质绝佳。

与刘备的剑相比,李孟羲自己的那把低碳钢的短环首刀直接就被比成铁条了。

从帐外,有一缕光投射进到了帐篷中,不规则的光点投射在地上,离床榻只有一步之遥。

左手反握剑柄,右手捧着剑身,李孟羲把剑尖递向光点。

投射向地面的阳光被截住,投在了剑稍之上,一刹那间,剑稍大亮,反射的光线亮的刺眼,如同一面镜子。

李孟羲眼睛不由得微闭,光反射起的时候,他只看到了耀眼的一团光,一瞬间都看不到剑尖的形状。

此谓照日如镜。

达到了镜面的程度,镜面有防锈的效果,这剑肯定不太容易生锈。

收回剑,剑复放于膝上,李孟羲伸手抓拽断了一根头发下来。

左手握剑一转,小心的把剑锋竖起,锋刃朝上,右手捏着头发轻放在剑锋之上。

深吸了一口气,“呼—”

李孟羲一口气吹向发丝。

气流的力量推动发丝,挂在剑刃上的发丝应刃断成两段,轻飘飘的飘落塌上。

李孟羲一下就笑了,“吹毛断发,古人诚不欺我!此剑堪称神兵利器!”

李孟羲面带笑意,把剑捧起,还于刘备。

在李孟羲观剑之时,刘备无有言语,他在留神观察李孟羲。

单从细节来看,李孟羲模样认真,举手投足间皆似有章法。

刘备接过了剑。

“玄德公,我观剑柄为八棱之状,有异于普通刀剑,这是为何?”李孟羲把心底的疑惑问出。

“……剑成便是如此,我也不知,为何匠师要铸成这般模样。”刘备老实回答到。

没有得到答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