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祖父,洪武大帝朱元璋

害虫的微笑

首页 >> 大明:我祖父,洪武大帝朱元璋 >> 大明:我祖父,洪武大帝朱元璋最新章节(目录)

第十九章 争论 (1/1)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换源:

“先生所言没错!”

朱允煊说道:“为王者自当不偏不倚,公允公正。”

“那宋王殿下刚才为何对臣所言,露出不屑的神色?”黄子澄不依不饶的问道。

这老学究,还不依不饶了。

我能说我刚才的表情,是对你这个人执政能力的不屑,而不是学问吗?

朱允煊笑了笑,强调道:“先生所言没错,我只是突然间想到了战国时那位纸上谈兵的赵括,觉得吧凡事都得言行与实践相结合。”

“哦!”

黄子澄冷冷笑了笑,却掩饰的很好,说道:“宋王殿下的意思,是说臣只会纸上谈兵吗?”

这话里面,似乎带着股火药味儿啊!

朱松,朱模这两个年纪大点儿的皇子,一下就听出了黄子澄言语中的不善。

同情的望向了朱允煊。

他们可是知道他们家老子的脾气的,若让他们家老子知道,他们在课堂上惹先生生气了,一顿板子肯定跑不了。

不仅如此就连朱桱,朱栋两个小皇子似乎也觉得今天先生的语气不对,比往日要凶。

特别是朱栋,看着朱允煊觉得他可怜兮兮的。

觉得自家大侄儿那么好的一个人,还要再送他小乌龟,这黄编撰怎么就不能跟他好好说话了。

“先生言重了!”

朱允煊朝黄子澄拱了拱手道:“先生学识渊博,是难得的忠臣。”

这黄子澄,确实迂腐,也无甚政治智慧,但是靖难之役时对朱允炆,对朝廷的忠心也是真的。

何况,现在是在课堂上,还真不能跟这黄子澄顶着干,好与坏都得下课之后才能说。

课堂上必须尊师重教,这一点不可逾越。

学识渊博,难得的忠臣!

黄子澄心中冷笑。

说了半天,还是觉得他这个翰林院修撰,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呗。

“我听闻前些日子,宋王殿下曾提到了制海之权。宋王殿下可知?这制海之权若真实行起来,所耗费的民生物力是多少吗?”

黄子澄看着朱允煊,突然把话引到了制海之权上面。

这黄子澄不好好教书,提这个干什么?

“宋王殿下可又知元朝因何而灭亡?”

只见黄子澄越说越激动道:“就是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最后导致民不聊生,百姓揭竿而起。所以...”

说着黄子澄看了眼教室里的小皇子们,道:“诸位殿下,日后若就藩,一定要以中庸治理地方,以教化,文治使百姓知礼义廉耻,达到古人所言之无为而治,切记国虽大,好战必亡。”

无为而治说的倒是轻松,这些若不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力量上,那都是扯谈。

“先生所言,对也不对!”

朱允煊突然开口,打断了黄子澄的话,说道:“中庸治国,无为而治,在某种情况下确实能使天下安康,百姓富足。西汉前期的文景盛世,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我听先生所言,似乎有重文而轻武备之意。若真如此,先生似乎忘了文景盛世下的七国之乱了吧。”

“先生言,国虽大,好战必亡,但还有一句先生为何不说?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看着侃侃而谈的朱允煊,教室那几个不务正业的皇子们,一个个露出了崇拜的目光。

门外的刘三吾,解缙,方孝孺等也是连连点头。

“宋王殿下,臣只是就事论事,请宋王殿下莫要...”黄子澄看着侃侃而谈的朱允煊,本来还想出口狡辩一番。

“而且...”

朱允煊根本不给黄子澄解释的机会,继续说道:“之前先生所言元朝灭亡在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之上,这也只说对了一半。”

“元朝真正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民间疾苦,不顾百姓死活的苛政。元朝那些当权者,为了自己享受,横征暴敛,天下百姓苦不堪言,生计无望,才是他们灭亡所在。”

说到这,朱允煊轻轻叹了口气:“这天下的百姓啊,实际上很好养活的,他们只要有的吃,有的穿,谁愿意去做那造反砍头的事情。”

“当年我们朱家,定居于凤阳,天降灾祸,颗粒无收,可元廷在干嘛?”

“不但不曾救灾,反而增加赋税。我的曾祖父,曾祖母,就是因为活不下去,上吊自杀的。”

“皇爷爷经常给我讲起他小时候的事情,讲他为何会参加义军揭竿而起。”

“这些都是因为元廷的苛政,老百姓走投无路,活不下去才揭竿而起的!”

本章完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