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祖父,洪武大帝朱元璋

害虫的微笑

首页 >> 大明:我祖父,洪武大帝朱元璋 >> 大明:我祖父,洪武大帝朱元璋最新章节(目录)

第十二章 咱的孙儿朱允熥 (1/2)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乾清宫,暖阁内。

朱元璋端坐在御案后,底下是一大早就被叫进宫来的六部尚书。

说是六部,实际上也就是吏部尚书詹徽,刑部尚书杨靖,户部尚书赵勉,翰林学士解缙,国子监博士刘三吾五人。

“陛下!”

已经杖朝之年的刘三吾跪在御案前,言辞恳切的急呼道:“陛下,既以决定册立嫡孙允炆为皇太孙,万不可轻言废之。”

“况乎皇孙允炆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望请陛下三思啊!”

说着刘三吾不顾老迈的身躯,俯身于地连连叩首。

这一幕,看得旁边站着的户部尚书赵勉那是心焦如焚。

刘三吾是他的岳丈,皇太子薨逝之后,就因为在这东阁忤逆皇帝想要立燕王为太子之事,从翰林学士降为国子监博士。

如今再次因为册立皇储之事当众忤旨,他实在不知道皇帝是否还会像上次那样从轻发落。

“你这刘如步啊,就不能让咱先把话说完?”

御案后的朱元璋,看着这个头发花白,垂垂老矣的老儒生,言语间竟是颇有几分无奈。

刘三吾的忠心,耿直,不设城府,朱元璋是知道的。

加上其为人多慷慨,又学贯古今,是难得的博学之士,故而对刘三吾朱元璋礼遇颇重。

“陛下!”

刘三吾从朱元璋的语气中,似乎听到了些许的妥协,连忙抬头,老泪纵横的准备继续劝说。

朱元璋见此,忙扭头朝赵勉说道:“赵勉,赶紧把你岳丈先扶起来。”

闻言,赵勉赶紧上前,将颤巍巍的刘三吾扶起身。

“这里有几份奏疏你们先看看!”

朱元璋可不想再给刘三吾这个倔老头任何说话的机会。

挥挥手,示意朴大力将几份沿海上书的奏章,发到了五人的手上。

五人看了眼手中的奏疏,皆是面面相觑。

奏疏是关于东南沿海,倭寇袭扰海疆之事。

对于倭寇侵扰海疆,他们这些人自然清楚,为此他们都有过不少的建议。

今日皇帝又突然把这倭寇扰边的奏章递给他们看,难道是想让他们继续就此事建言献策?

可今日不是来商议立皇储之事吗?

“看完了吗?都看完了吧!”

朱元璋看着面面相觑的大臣们,神秘的笑了笑。

让朴大力将奏疏收回之后,朱元璋又神秘兮兮的问道:“你们可听说过制海之权?”

制海之权?

五人再次面面相觑,微微摇头。

这制海之权,他们还是第一次听说,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知道所图非同小可。

大海之宽,之阔无边无际,竟想以人力制海,岂非天方夜谭。

不过反过来想想,能提出此种概念的人,也绝非常人,至少心胸气度远非常人可比。

倒是坐在御案后的朱元璋,看着这几个博学之士也有蒙圈的时候,心中那叫一个快意。

这帮子文人,整天舞文弄墨的,会点学问就谁都瞧不上。

若非咱是皇帝,怕是连这些人的眼都入不了。

“咱来给你们解释解释!”

这个时候朱元璋很是骄傲的白了眼几人道:“所谓制海之权,就是以强大的海上舟师之力,控制一域,或者整片海域的能力。嗯...就像...”

“对了,就像咱大明的骑兵那样,只要去了草原,碰上了北元骑兵,那北元骑兵就跟羔子一样,随我们收拾。”

“那陛下的意思?”

朱元璋话刚落,詹徽就站了出来,道:“陛下是想扩大沿海舟师的规模吗?”

“不可,陛下!”

解缙连忙站出来道:“如今朝廷自元末战乱以来,民力刚刚恢复,加之年年在九边用兵,花费甚大。”

“臣以为,东南沿海虽然倭患不断,但是福建,浙江卫所所造的大船,以及招募的舟师水兵尚可对倭寇形成威慑。”

“所以臣以为制海之权虽然重要,却非急需,望请陛下三思。”

听完解缙一席话,朱元璋不满的瞥了他一眼,冷哼一声:“妄揣朕意!”

“臣...”

五人再次发怔。

难道皇帝不是要增加舟师规模,那是啥意思?

“行啦。”

朱元璋见五人又要下跪请罪,挥了挥手道:“今日咱不怪你们。”

说着,朱元璋扫了一眼五人,刚毅的脸颊上竟然露出一抹微笑,问道:“你们可知这制海之权谁提出来的?”

五人闻言,再次面面相觑。

这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