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直呼其名的爱情

卜九九

首页 >> 不敢直呼其名的爱情 >> 不敢直呼其名的爱情最新章节(目录)

第二十章 别出心裁的爱情理念 (1/2)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是的,这对刚刚互诉衷肠的男女就仿佛来自外星球,其内心想法是如此不合乎地球人的婚恋法则。

李白甫是这样想的:

“我是真心爱这个姑娘,但是我该如何对待她呢?我要不要再结婚呢?我已经对婚姻不抱任何希望。我非常认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观点,他说很多人都否定家庭责任。而我就是这‘很多人’中的其中之一。我更认同叔本华的观点,他说结婚意味着用尽我们所能用的一切办法来成为一个让彼此感到恶心的东西。我再也不想当一个丈夫,更不想当一个父亲,尽管我也是一个女人所生。她把我生得很优秀,但是我不能保证我的孩子会和我一样优秀,或者比我更优秀。教育孩子在本质意义上是在冒一个很大的风险,教育好了是本分,教育不好却成为负担,既是自己的负担,也是社会的负担。我只想自由自在、毫无拘束地去爱一个人,并被这个人所爱,单纯的唯一的爱就是维系我们共同生活的纽带,而不是一种捆绑式的婚姻关系。我不想被约定俗成的社会理念玷污我们的爱情,我不想被婚姻的琐事代替倾心相爱的过程。是啊,上帝,我再也不想结婚了,但我渴望爱情,并愿意付出爱情。可她是怎么想的呢?她还这么年轻,她的想法一定会被世俗观念所左右,她的人生就是别人人生的重复,她一定认为像大多数人那样生活才是人生该有的样子。别的姑娘结婚,她就该结婚,别的女人生了孩子,她也该生孩子,不结婚、不生孩子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是的,这个过程就是她人生的全部要素。如果她知道我并不想结婚,只是想毫无牵绊地和她相爱,她又会作何感想呢?她一定不会同意的,她会认为我在欺骗她的感情。我该怎么办?我该用什么方式向她表明我的思想核心呢?我该如何告诉她,不结婚并不代表我会轻易抛弃她,或者不爱她。我要告诉她爱和结不结婚没有关系,爱只和灵魂是否匹配有关系。假如我们的精神一致,灵魂高度契合,那么我的余生都不愿与她分离。可是这太难以启齿了,她虽然比一般姑娘聪明,但思想还远没有达到这个深度,她是不可能理解我的。这一切太难解释清楚了。”

王微安是这样想的:

“今晚他会不会要求我履行我在那张白纸上写的那个字的那种义务?我知道假如他真的要求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我并不想这样做,我对这种事没有任何兴趣。我爱他,但不想和他做那种事,我只想待在他的身边,让他高贵的心灵和富于哲理的思想指引我过那种有意义的生活。一个人生活太孤单了,我只希望像今天一样,每天可以两个人一起吃饭,一起说话。我已经一个人生活了多年,我并不怕苦,也不怕累,但我害怕孤单。和他在一起,我心里踏实,内心感到温暖。知道这座房子里还有一个人,一个我信赖并喜欢的人,我看书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能融会贯通。他结过婚,妻子自杀了,也许他愿意再结一次婚,但就目前来说,我并不想当个依附丈夫的妻子。我只希望自己永远都有自由意志,是一个独立自主、自食其力的人,不管在任何时候都有绝对的自由实现自我生命的意义。像柏树一样四季常青,没有繁茂期,也没有衰败期。永远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我太爱自由了!我虽然渴望真爱,深深地喜欢这个男人,但我更爱自由。可是我该如何告诉他我的想法呢?我怎么告诉他我是十分愿意和他住在一起,但我并不想成为他的新娘,不得不履行作为妻子的某些责任。我希望他能尊重我的想法,永远不强迫我屈从他的想法。我们彼此相爱,共同生活,但思想是自由的,精神是独立的,谁也不要要求对方为自己改变,谁也不必委曲求全为对方改变自己。我们只可以把对方看成是指引自己人生方向的指南针,把对方看成照亮自己孤单阴郁生活的明媚的太阳与皎洁的月亮,在一起我们只能变得更好,而不是变得更坏;在一起我们绝对没有痛苦和折磨,只有关怀、爱、理解以及相互扶持。这就是我希望的。他能满足我的要求吗?我又该如何向他陈述我的观点呢?不,我什么都不能说,他是不会理解的。走着看吧。”

对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对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有多少个人,对这个世界就有多少种看法。因此,有多少个大脑,就有多少种想法。想法一致的人,我们称之为志同道合。志同道合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最理想的关系。但是,一般来说,志同道合的人很少,因此人与人之间总是充满了敌对与不理解。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普遍存在,所以王微安和李白甫都认为他们的想法对方是难以理解的。即便真的理解,也不可能做到完全理解,只能理解一点点。然而理解一两点对整个局面来说于事无补,所以最好什么都不说。于是担心解释不清楚,发生矛盾,心理上产生隔阂,他们虽然想把自己的内心想法毫无保留地告诉对方,但思前想后,为安全起见,最终并没有这样做。王微安没有向李白甫坦露心迹,李白甫也没有向王微安吐露真心。但正如李白甫所说,王微安总是让他吃惊。因此,王微安知道有些事情直接说不容易张口,却可以间接说。所以她做了这样一件事情:

“你看过《安娜·卡列尼娜》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