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转世扶大明

昉溪老许

首页 >> 姜维转世扶大明 >> 姜维转世扶大明最新章节(目录)

第3章 家奴 (1/2)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姚兄,你要是考学做了官,他们就会卖几分薄面给你了。你虽英雄了得,没有功名,就无用武之处啊!”李次阶叹息道。

“你真想做官?”姚广孝眉毛一挑,问道。

“嘘,做了官,才能做个体面人啊。”李次阶回答,神情里满是向往。

姚广孝听罢,潇洒翻身下马,把手里的缰绳信手往马背上一扔:“李次阶,你怎知我没有赴考?”

看着李次阶愕然的神情,姚广孝暗笑,又接着说,“你想问我为何不等放榜就出京?实不相瞒,我的答卷如能公诸于世,必然石破天惊。”

李次阶觉得这人一派名士表象,怎么说话这样不牢靠:

“广孝,我敬重你学问,你怎么反倒拿话框我。

我也不瞒你,我是应试学子,原想金榜题名能施展抱负。哎,昏了头犯错,忘记了避当今皇上的名讳,不曾缺笔,被考官逐出考场。与其等发榜看众人欢喜发愁,倒不如自己早早离场更体面,坐看山水等三年再来考。

我,一定能做得了官!”

虽然多次考而不中,但李次阶说起仕途,依旧一脸憧憬和向往。

“次阶兄,避讳缺笔,通常事后塞两个银子,考官帮着点几笔,也就遮掩过去了。想不到你崖岸竟如此高俊,不肯为此举。”

姚广孝心知李次阶清贫,故意这样说,保全李次阶的面子。李次阶听闻此话,尴尬的清了清嗓子。

只听得姚广孝接着说:“敢问学兄还记得考题吗?”

“这才过几天,我岂能不记得?今年上题是个典故,有点新奇——‘放太甲于桐宫’,中题是《论语》里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只能算中规中矩。”

李次阶顿了顿,接着说,“下题就更奇怪了,‘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意思都在题面上了,不知如何下笔为佳。”

作为汉代姜维,这些典故他早烂熟于心。于是,姚广孝自信说道:

“我且为仁兄分析。所谓‘放太甲于桐宫’,典出周公。

太甲施政不仁,周公旦作为他的亲叔也是宰相,把天子放逐在桐宫思过反审。

当时以为周公篡位的大有人在,好在最后,等太甲弃恶从善,周公又还政于他,因此成为后世名臣典范。请仁兄留意,我说的是名臣。”

姚广孝顿了顿,继续问道:“于民于臣,名臣的名声是好事吗?”

李次阶侃侃而谈:

“那当然,我辈自当以其为榜样,读书人也当以为榜样啊。

我在作文中旁证左引,我借管仲,乐毅,张良,房玄龄为例,抒发了我的济世之心。‘愿效管仲之治,乐毅之御,张良之谋,房玄龄之公,以趋天下大治。’”

“如果当世有名臣周公,那谁是太甲?”姚广孝轻声道。

这话一出,李次阶的心里也起余震。如果当下有周公,天子岂不是施政不仁的太甲?国家抡才大典怎么会出这种极易乱政的考题供学子评议?

“你再看第二题,围绕‘忠恕’二字,忠只有向上,恕则只能对下。

向上,则忠于君忠于国,对下,则恕他人恕自己。能当得起这二字的一定是手握千斤权者,也就是权臣。”姚广孝慢悠悠说道。

“请兄台细说。”李次阶诚恳问道。

“周公旦与庆父的差别,只在有没有把权交还给天子。你所述的管仲乐毅张良房玄龄在此之列,而你我皆为庶民,不在此列。”

此时,正是明朝洪武年间。十三年前,明太祖朱元璋驱除莽北胡人于千里之外,建立明朝,开创汉家洪武盛世。

“仁兄,第三道题,你认为‘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是题面意思,我恰认为后半句才是想说而未说的。”姚广孝说到一半。

李次阶猛然接上:“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不谋于众。原本说是做大事不必和大部分人商量,我倒以为,又是一场指鹿为马的考验。

主难国疑之际,朝廷上谁从众,谁就是奸党。至于谁是周公或者庆父,不过宰相首辅,或者萧墙龙子。”姚广孝断言。

“学兄,不可乱语。当心,这话到此为止。”

李次阶急忙警告,担心这位路上相识的豪爽学子祸从口入。

经过这三言两语的交流,李次阶虽然不认可他这“主难国疑”的论断,但已经敬服这位学兄的机辩之才。

“洪武帝坐朝听政十多年了,已经是一代人的时光,当年跟着皇帝的功臣权臣,大多垂垂老矣。天下明面上已经海晏河清,皇帝早就坐稳了江山,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传言?学兄不可妄言,须知莠言乱政!”

“次阶,你真忠君。如果海晏河清,那为何蓝子腾还能如此鱼肉百姓?至国法于不顾?”姚广孝一言出,李次阶变了颜色。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