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万年

园有桃

首页 >> 大秦万年 >> 大秦万年最新章节(目录)

第34章 燕人使团 (1/2)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书接前文,且说胡亥刚入咸阳城内,在食肆看到的那伙白衣服的家伙,也算是大有来头了。这伙人自北土大燕而来,去往西方大秦拜见秦王。燕赵之地多豪杰,这伙人不外如是啊。

这一路上,先是从燕国都城蓟城南下,经过了故赵疆土,这帮子燕人在嗟叹故赵昔日如何如何强盛的功夫,又南渡黄河来到了三川郡,又嗟叹了一番故韩昔日夹在秦楚魏赵之间那种随时挨揍的可怜。

从三川郡往西,越过函谷关,又体验了一番骊山的雄峻,终于在拜别骊山西麓之后又赶了半日行程,几乎跟胡亥他们同一天到达了咸阳,只不过他们中午到,胡亥下午到,两边儿人前后脚。

燕国这伙人望着眼前这座雄伟繁华的城市,内心极度的不是滋味,秦国当真强盛,这咸阳只不过数代秦王经营了百十余年的时间罢了,便有今日之规模。

再想想自家燕国那建国起便是都城的蓟城,燕王室经营了八百年呐,竟没比得过人家经营一百多年的咸阳。

三条大道笔直的铺向咸阳城西方,驾着秦国款式的轺车,沿着道路上的车辙缓缓前行着,他们这一路上光换马车就换了三次。

只因此时嬴政还没统一六国,还没有实行书同文车同轨,各个国家的马车的轮间距是不同的,那个时代可没有沥青路或者水泥路,全都是土路,马车走过全都是车辙印。

为了方便,大家都按照路上的车辙印行驶,久而久之,路上的车辙印被压硬压实,下雨天出行也不怕泥泞了。

所以我们往往会在历史书上看到两架马车一来一往对上了,大路朝天宽的很,但就是谁也不让路。

并非不礼让,古人是很讲礼貌的,但是马车按照车辙印走,想突然“脱轨”是很费劲的,双方谁也不愿意让,所以往往会看到故事里好多纨绔没说几句话就要砸别人家马车。

所以,那个时候马车出行都是按照既有的车辙印跑,这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去到其他国家,马车的车轮间距不一样,你得换人家的马车。想想孔子当年周游列国,换一个国家就要换一辆跑车……

“前车之覆,后车可鉴”这句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前边的车都翻车了。你就别按照人家的车辙走了,不然,肯定也翻车。

……

“兄,咸阳当真繁华啊,世人皆言齐国临淄乃是天下第一城,依某看这咸阳,较临淄亦不逞多让啊。你看那连接渭水南岸与北岸的横桥,当真是巧夺天工,相里氏之墨名不虚传!”

看到巍峨壮观的咸阳宫,轺车之上一年轻人由衷的叹道,这人面白无须,却是生的一副好皮囊。

而年轻人旁边那个身材魁梧的中年人却没有注意这些,反而是面含愠怒的看着咸阳宫一侧的宫室:“你看咸阳宫侧那新建成的韩、赵宫殿,赵政这是想每灭一国,便营建一国的宫室啊,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昭然若揭啊!”

商鞅变法后,秦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富庶,于是咸阳开始向渭河南岸发展,历代秦王在渭河南岸建立了规模更加巨大,更为华丽的章台宫、兴乐宫等宫殿群。

尤其章台宫,一度成为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始皇帝日常理政、召开朝会的场所,著名的“完璧归赵”便是发生在章台宫。

昭襄王时代,秦王嬴稷下令在渭河上建桥,连接北岸的咸阳宫和南岸的章台宫、兴乐宫等,渭河两岸的两个宫殿群之间可以通过架在渭河上的桥梁而直接通达。

“秦于渭南有兴乐宫,渭北有咸阳宫,秦昭王欲通二宫之间,造横桥长三百八十步。”

其后数代秦王不断在渭河两岸发展,到了秦始皇时代,更是登峰造极,先是增建了兰池宫,后来在未来的几年中,每灭掉一个国家,便在北区的咸阳原上建造一所灭亡国家的宫殿,史称“六国宫室”。

中年汉子一脸络腮胡子,粗重的眉毛显得此人分外粗犷,若没有眉间处那道寸长的伤疤横在脸上,也是个极其明朗的汉子,即便如此,此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亦尽显豪侠气概。

“哼,兄何必长他赵政志气,此番,我等要他好看便是!”年轻人压低声音,向着中年汉子说道。

“此事在外莫要再提,小心人多眼杂。”中年汉子瞥了一眼周边,紧了紧手中那四四方方的木头匣子,不满的对年轻人低声喝道。

一行人来到咸阳后已经是饥肠辘辘,便寻了一处食肆,打算用些饭食。

“贵人,里面请!”小厮招呼他们进店,众人寻了一个靠窗的位置跪坐下来,便准备吃饭。

哪成想,团队里有个随行者和邻桌的秦人起了矛盾,争吵起来,接下来便有了胡亥之前看到的食肆争吵那一幕。

那日中尉王离带着胡亥、白仲等人正往章台宫赶去,一边走一边欣赏着咸阳的风土人情,路过这处食肆便看见这么两群人在争吵。

此时食肆内两拨人吵得不可开交,一拨人是咸阳的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