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

知秋意

首页 >> 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 >> 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最新章节(目录)

第二十九章 针对沈万三的策略(二) (1/2)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日后千万不能招惹读书人,否则被他们算计了恐怕还蒙在鼓里。

“李先生此计甚妙!”朱元璋称赞道,“但有一点我仍不解,为何不直接栽赃沈万三本人,而要栽赃他的家臣或亲信呢?

直接将沈万三打倒并充公其全部财产,岂不是更为直接?”

李恒听后并未直接作答,而是指了指地里一株长势喜人的韭菜道:“这么一株茁壮成长的韭菜,为何要连根拔起呢?先割一茬待它长起后再割第二茬不是更好吗?”

“这株韭菜的生长速度可是其他韭菜望尘莫及的。”

“原来如此!”

朱元璋会心一笑。

沈万三作为大明首富其赚钱能力可非其他商人所能比拟。

“另外诬陷他的家臣或亲信还有一大好处。”

李恒继续说道,“因为这样做,连沈万三自己都可能不清楚这是朝廷在故意整他。”

“他或许会以为是自己用人不当,毕竟能担任沈万三家臣或亲信的人都非泛泛之辈,都是有些心机和能力的人物。”

“对于那些心机深沉的人,沈万三也无法完全掌控。”

“高明!”

朱元璋向李恒竖起了大拇指。

李恒接着说道:“另外……韭菜割了之后还需及时浇水,否则它会长得很慢。”

“待沈万三出钱摆平事情后,朝廷应立即恢复他的名誉。甚至可以让朱元璋亲自赐他一块匾额赞他为爱国商人。”

“让他拿回家后可供炫耀并流传后世。”

“得到爱国商人的匾额后他会更加努力地赚钱。”

“这样做他不仅不会怨恨朝廷,说不定还会感激朱元璋的皇恩浩荡呢。”

这番话让朱元璋和徐达听得目瞪口呆。

李恒的这一系列操作实在是太过高明!

沈万三只是他举的一个例子而已,对付其他地主富豪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朝廷很快就能获得巨额财富。

有了这笔钱朝廷就可以用来进行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剿灭匪患大明的繁荣指日可待。

李恒的这条计谋可谓是千古一绝!

既无前人的经验可循也无后来者可超越。

几乎适用于各个朝代。

而且即便有一些极其聪明的富豪看出了端倪,他们也无能为力,因为是朝廷出手他们只能顺从。

那时候交通不便他们又不能逃到瓦剌去。

因此这条计谋既是阴谋又是阳谋。

朝廷用这种方法算计了沈万三,沈万三还得感激皇帝赐给他的爱国商人匾额。

在古代人们对皇帝亲赐的东西都是无比珍视的,会当作传家宝来供奉。

那是一份难以言表的尊荣。

因此,帝王为割过的韭菜所施的粪水,便是一份无需破费的巨大荣耀。

而那些商贾,或许还会对朝廷心存感激,因为朝廷仅仅动摇了他们的管家亲信,而未波及他们自身。

这就像韭菜感激农夫,只因农夫仅仅割去了它们的叶片,却未拔起它们的根。

“李先生,你真是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朱元璋由衷地说道,“那个困扰了我一整夜的历史性难题,如今终于得到了解决。”

那个问题,又岂非只是让朱元璋一夜未眠?

朝廷的财政困境,是历代王朝、几乎所有帝王都感到束手无策的巨大难题。

可以说,这是整个封建时代,所有帝王共同面临的困境。

永乐帝朱棣,在众多帝王中也算得上英明神武。

然而在他的治下,朝廷仍然陷入了财政困境,最艰难的时候,甚至连官员的俸禄都难以发放。

帝王们往往懒得深究这些问题,只是简单地命令下属去想办法。于是,朱高炽不得不亲自上街变卖家中的家具和奢侈品,以筹集资金为官员发放俸禄。

当时的户部尚书甚至提出了一个荒唐的建议,用实物而非银两来支付官员的俸禄,就像现在一些工厂在资金紧张时用产品来抵偿员工工资一样。

在康熙年间,皇帝为了赈灾而不得不默许朝廷向民间出售官职。

这两位帝王都没有意识到,虽然朝廷财政困难,但那些富豪士绅们却财力雄厚,因为他们能够购买奢侈品和官爵,出手便是数万两银子。

国穷而民富的现象,在永乐和康熙年间便已经初露端倪。

然而,这两位帝王都没有想到去向有钱人征税。

朱元璋注视着李恒,心中莫名涌起一股惧意。

那些汉朝、唐朝、宋朝的明君们都无法解决的难题,竟被他如此轻易地解决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