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散文童年的故乡

陆石.

首页 >> 哲思散文童年的故乡 >> 哲思散文童年的故乡最新章节(目录)

哲思散文 童年的故乡《露天电影》 (1/2)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长大后才知道,原来我们小时候看的电影叫露天电影。

农村没有影剧院,所有的电影都在露天场地放映。今天这个村,明天那个村,打麻将似的,轮流坐庄。当然,也有连庄的。打麻将连庄是因为庄家和牌了,放电影连庄,是因为人家村里有钱。

一般情况下,新来了一部电影,都要放好几场。今天这个村,明天那个村,因为村与村之间距离较远,满足不了需求,所以就得多放几场,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因为那个时候,电影是唯一一个集体娱乐项目(戏曲下乡几乎是百年一遇)。

如今看电影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去电影院,也可以窝在家里在电脑上播放,做到足不出户,有的则在手机上边走边看,想看什么看什么,想看多久看多久。

那个时候不行,只有一种露天电影。

放电影前,上边会通知今天晚上在哪放,放什么片子,几点放。放映地点多在学校操场,或者相对平坦一点的河套里。

那个时候,只要一听到晚上放电影的消息,人们就像吸了大麻一样兴奋。尤其是孩子们,兴奋得眉开眼笑手舞足蹈的。那高兴劲儿,就跟老光棍娶了媳妇似的。

为了不耽误看电影,还不到吃饭的点儿就开始催妈了。

“妈,饭怎么还没好?”

“妈,你能不能快点,去晚了都看不上开头了。”

“妈,等你做完饭,电影都散场子了。”

只要说晚上有电影,孩子们可不管当妈的累不累,就是一个催。个别饭晚和离得远的,有的划拉两口就往外走,有的则拿个地瓜苞米什么的边走边吃,有的甚至连饭都不吃了就着急忙慌地赶着看电影。一顿饭不吃饿不死人,一场电影要是没看到,那损失可就大了,说不定会遗憾一辈子。

孩子们着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去晚了没有好位置。

电影院里的座位是有编号的,你买了哪个位置就坐哪个位置。露天电影不行,没有“对号入座”一说,谁先到那谁就可以占领有利位置。有的甚至还得给晚去的家人或朋友把(方言,占个座)个座。所谓的座,其实就是用块石头在那占个位置,犹如过去的跑马圈地。露天场地没有椅子板凳什么的可坐,离得近的,有的会拿个小木板凳什么的,离得远的没法拿,只能就地取材,找几块石头一垒,就成了座。

如果是在河套放映,就在河套里找块石头,如果是在学校操场,就只能坐在地上,或者是站着。天气凉的时候,没人肯坐地上,大家只能站着看。

可不管是坐着看还是站着看,孩子们都想占领有利位置,否则个小的根本看不着。试想,一群孩子和一群大人在一起看电影,如果没有抢占到好位置,你就只能看大人的后脑勺了。

实在没有位置的,就只能到银幕后面去看。在银幕后面看电影,虽然无大影响,但看到的影像却都是反的,如同人们照镜子,明明举起的是右手,可镜子中显现的却是左手。

在农村,看电影不单是孩子们的最爱,也是大人们的最爱。试想,在那个没有其它任何娱乐活动的年代里,还有什么比电影更能吸引人?

所以只要一放电影,除了老弱病残几乎是倾巢出动,人们会像过节一样高兴。不夸张地讲,放一场电影,就相当于农村人过一个节日。

农村放电影并不是固定在几个或某个场地,而是像好皇上平等对待嫔妃一样雨露均沾,除非是太偏远。

正因如此,大人孩子们都像某些追星族追星似的,十里八村的,电影放到哪,人们就追到哪。尤其是孩子们更是热情高涨,不肯落下一场电影,哪怕是翻山越岭也在所不辞。

那个时候,我们那里还没有电。到了晚上,每家每户的煤油灯忽忽悠悠的那点亮光,仿佛散落在山里的几只萤火虫。

如果是月夜还好点,人们可凭借月光走路。如果是暗夜,孩子们就会点上火把。所谓的火把,就是几根松树枝或者是一块胶皮带。松树枝油多,燃烧时间长,火光也明亮。没有松树枝的,就找块破胶皮带。胶皮带也耐烧,就是有一股刺鼻的胶皮味。

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按现在说法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只要能照明就行。

每到电影散场,远路的人们就会点上火把,没多会儿,通往各个村庄的小路上,就会闪烁着忽明忽暗的各种火光。远看,星星点点的,像鬼火似的。

那个时候电影很少,而且仅有的电影中也以战争题材为主。比如《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等。

虽然都是战争题材的,按现在的说法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可那却是孩子们的最爱。孩子们只要听到是打仗的片子,头发稍都跟着兴奋,植物神经瘫痪的都能被唤醒。

为什么孩子们会如此兴奋,不为别的,只因为战争题材里有枪。

那个时候的孩子们,看电影哪管什么情节不情节的,看只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