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如颂

东皇龙珠子

首页 >> 九如颂 >> 九如颂最新章节(目录)

第三十二章 杜家 (1/2)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周九如听到那位郎君再一次长叹道:“准确地来说,以前我不明白,我对你的好,到底是同情怜惜多一点,还是爱恋多一点?”

“自打我听说,你被你母亲带去了京城,我像是卸下重担般浑身轻松。这时,我才明白,一直以来,我都把你当成了我的责任。”

“所以阿月,你也要学会看清自己的内心,你对我,到底是从小习惯使然的依赖,还是发自内心的爱慕?”

“我……我不知道……”又开始哭了。

“这哭包,还真是个菟丝花。”洞外偷听的周九如,撇了撇嘴,很是不屑。

“以前,我一想着读书考功名,根本不懂世间的人情世故,也没有好好的教导你,是我的不是。”

“生而为人,我们应当尊国法,守礼法。既然婚姻大事,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们都应该遵从。”

“小叔叔,母亲和卢伯母在观音殿听浮云大师讲经,这会也该散了,我要回去了。”阿月避重就轻,很明显不想再听这位郎君的说教。

“好吧,我先送你下山。”

很快,周九如就听到了细碎的脚步声,逐渐地临近洞口。

她心中还在纳闷,到底是谁家的女郎,如此的不知礼数?

乐水已经带着她,飞到了旁边山崖的半腰,纤细的身子紧紧地贴着嶙峋的石块。

洞内的一男一女很快就走了出来,千年千月一着急,也不管丛林叶子上那虫啊刺的,转身就钻了进去。

一位梳着双螺髻的小娘子走在前头,十三四岁的模样,个子不高,瓜子脸,肌肤莹白,眼神怯怯,红的跟兔子似的,看起来有些腼腆。

落后几步的少年郎君,大约十六七岁,身穿浅蓝袍衫,柳眉星目,非常俊挺。

待他们走远,她吩咐乐水:“你去给我查查,这俩不懂规矩的,到底是谁家的?”

这京中除了母后的外家,难道还有其他的卢姓人家?

……

第二天,午膳过后。

周九如躺在床上小憩,千月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禀道:“公主,乐水回来了。”

“这么快?”周九如有些惊讶,坐直了身子,“叫她进来回话。”

进屋行完了礼,乐水便把查出来的事情,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平述了一遍。

“昨日的少年郎君,乃礼部尚书杜缜的堂弟杜缇,今年十七岁。

与他一起的那位小娘子,闺名杜宁月,是杜缜和杜缇的侄女。刚满十四岁,跟公主您还沾亲带故的,是卢二夫人夏氏的女儿。”

周九如一听,就明白了。

夏氏,闺名玉娘,原是杜缜的堂弟媳妇,后改嫁周九如的二表舅卢志永为妻。

杜缜金州人,他祖父有三子,到了他父亲这一代,人丁不旺,每房都只有一个独苗。

二房唐老太太青年守寡,很是孤苦,便去善堂抱养了一个孩子,取名杜纯。

夏氏是唐老太太妹妹的女儿,与杜纯从小就有婚约。

父母去世后,她和弟弟夏荣,便被姨母接到了杜府抚养。

及笄后嫁于杜纯为妇,第二年便生下了长子杜文全,两年后又生了女儿杜宁月。

杜家二房后继有人,唐老太太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

她乐呵呵的对长房侄子杜缜,感慨道:“即使现在我死了,也有脸去见你二叔了。”

谁也没想到,不幸来得如此之快。

夏氏怀第三胎时,杜纯应好友之邀到钱塘江观潮,不慎掉入江中送了命,夏氏也因此小产。

唐老太太哭得伤心欲绝,青年丧夫,老年丧子,人生最痛苦的两件事都让她赶上了。

她老了,活一天算一天,但她不想让夏氏也过这样的日子。孝期一过,她就派身边的老仆请长房的杜缜夫妇过来说话。

见到杜缜和他的夫人王氏,唐老太太也不兜圈子,直截了当地说道:“逝者不归,生者却还要继续活下去。二房既有了香火延续,玉娘也没必要在杜家守一辈子,趁她还年轻,找个人让她嫁了吧!”

“王氏,你是长嫂,这事就劳烦你了。兵慌马乱的,也不讲究什么门当户对,挑个家风严谨,温良敦厚的男人,能踏踏实实过日子的就行。”

因战乱人口骤减,连官府都支持寡妇改嫁,何况这是二房的家务事,杜缜和王氏身为晚辈,实在不便多言。

见老太太心意已决,夫妻俩便应承了下来。

王氏辛苦张罗的人选,夏氏因舍不得孩子,都被她以各种借口搪塞,不了了之。

再一次吐血后,唐老太太担心自己死了,外甥女就真的不能再嫁了。

就有些迁怒杜缜和王氏,说他俩没尽心。

王氏的妹妹嫁在鲁地孟氏长房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