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宋

醉里挑灯看剑客

首页 >> 易宋 >> 易宋最新章节(目录)

第二十四章 蜇个名士才够轰动 (1/2)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这就是国子监啊!”

岳飞举目看去,满眼的崇拜,还有浓浓的失落。

就像只考上了少林武校的学生,去北京旅游,站在北大、清华门口眺望。

国子监在蔡河边上,在云骑桥西北边,离着不远。

馆阁楼台隐在绿荫之中,人来人往,刘国璋不知从何问起。

左右看了看,看见一位文人,浓眉大眼,三十出头,戴着两脚幞头,身穿绿色襦衣长袍,施施然走过来,于是上前拦住。

“无礼,无礼,在下是江南西路洪州丰城人士,人称刘二郎,因事去河北,路过东京。有乡人嘱托,要送书信给太学入学的两位同乡。

问了一圈,来到这国子监。官署威严,草民们没有见过世面,不知所措,还请官人指点一二。”

官人看了刘国璋几眼,“看你说话大方磊落,不象是没见过世面。且你口音,不象是江西南音啊。”

靠!

怎么随便拦个人,都这么警惕啊。

刘国璋连忙解释道:“小的自幼跟随长辈,往来河朔、江东、江西一带贩卖货品,以为生计。所以口音混杂,多北地之音。”

幸好那人只是随口一问,点点头又问道:“你俩同乡,入的太学?”

“是的。”

“那你们来国子监作甚?”

“我们刚才问路,那人说太学就是国子监,叫我们过来。”

“你们遇到个糊涂人。国子监与太学不同,国子监下管国子学、四门学、太学、律馆、书馆、算馆和画馆。你们同乡,是不是官宦子弟?”

刘国璋都听蒙了,只是茫然地摇摇头。

“国子学入学的是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四门学入学的是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太学才是寒门庶民子弟。他俩有经州县贡试?”

“是的,是的,说是他俩在州里考试得了前三甲。”

“哦,第三等啊,那就不能直接参加春闱省试,先送入太学进学。如此说来,你俩同乡应是太学生无误。好叫你们知道,太学在那边。”

男子指着西南方向说道:“出了大门,过门前大街,往南走两百步,街对面,就是太学大门。去吧。”

“谢官人。”

“举手之劳,不用客气!”

刘国璋搽了一把冷汗,对岳飞说道:“居京不易啊。”

岳飞深有体会地点点头,“是啊,是啊。”

两人顺着指点,来到太学大门口,顿时傻眼了。

这是学校啊,还是集市?

上千的士子们,三五成群,进出于太学大门,或穿襦衣,或穿襕衫,或穿直缀,甚至穿着道袍。

头上或东坡巾,或方巾,或仙桃巾,或纶巾,或错褶巾,或无脚幞头。嘴里说着天南地北的口音,唧唧咋咋,乱哄哄的,就像一群麻雀进去了,又出来了。

门口还有几十个小贩,卖着各种杂货、吃食,叫卖声彼此起伏,熙熙攘攘与集市无异。

来到一个小贩前,随手买些干果,顺口问道。

“太学怎么这么热闹?”

“两位小哥,这里都热闹许久了。”

“啊,为何啊?”

“两位外地来的吧?”

“正是,路过东京,进城来太学找几位亲友,想不到如此热闹。”

“我就说吧。明年是三年一次的进士科应试年,各州解试的贡举们,早早就到了东京,为明年春闱省试做准备。

往年里,各州会有一万七八千举子们进京,现在才到中秋,怕是只来了一万。转到开春,两位小哥,还会更热闹,开封城里里外外,到处都是这些举子们。

开封城里,这些举子寻亲访友,成群结伴最喜欢去的三处地方,一是琼林苑金明池,二是各处的瓦舍,三就是这太学了。而太学,自个就有数千学子。

两位小哥,你们说这里能不热闹吗?”

原来如此,刘国璋、岳飞二人谢过小贩,随着人流进入太学。

左看看,右转转,走了半个时辰,整个太学都转了一圈。

里面也很热闹,不仅人来人往,还到处可见文人士子们三五成群,席地而坐、围而论道。

“二郎哥哥,当路之处,到处都是人,不好下手,怎么办?”

“要调虎离山,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刘国璋琢磨了一会,转头看着岳飞,“飞哥儿,听你自个说,小时很是顽劣?”

岳飞不解,这跟来太学办事有什么关系?但他还是回答了刘国璋的问题。

“是的,惭愧。小时太过顽劣,一连气走三位蒙学先生。”

“飞哥儿,拿出些本事,在这太学大闹一场,把众人的注意力都调走,好让我下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