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桃花扇桃花笑春风

萧永日

首页 >> 笑看桃花扇桃花笑春风 >> 笑看桃花扇桃花笑春风最新章节(目录)

一四五章 崇祯的故事——拉扯 (2/3)

上一页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

大臣架着皇帝出逃;皇帝含泪半推半就欲拒还迎不得不从。

如此一来,皇帝的美名落下了,愿望实现了,鱼与熊掌兼得。

有人说这是虚伪,认为应该君子坦荡荡,事无不可对人言,没必要遮遮掩掩。

这种说法太过片面,好多时候遮掩是礼仪、是文明、是进化的结果。比如文明人不会光着腚上街,哪怕一丝的遮挡也得有,玩的就是半遮半露、欲拒还迎的调调。

剧本已经写好,大幕已经拉开,一批善解人意的大臣粉墨登场,开始与崇祯极限拉扯。

崇祯十七年,也就是大顺元年,公元1644年,二月下旬、李自成攻打北京的前20天,紫禁城,故宫,皇极殿,朝会。

号称善解人意第一人的首辅魏藻德站了出来,建议崇祯南迁。

紧跟着,又有几人附议——这几人的身份据考是魏藻德的门生。

崇祯大怒:“诸卿平日专营门户,不肯为朝廷出力,今日败坏至此,国君守社稷,何出此卖国之言!何出此亡国之言!”

众臣并没有被崇祯的斥责吓退,第二天,兵部尚书带头站了出来,再次提议南迁。

崇祯震怒,大骂诸臣丧权卖国、动摇军心,一气之下罢朝而去。

接下来的好几天,接连又有好几个重臣建议南迁,然后又被崇祯一一严辞拒绝。

几番拉扯后,便是朝中那些情商低、不敏感、不懂崇祯心思者也觉察出了其中的问题。

看看那些发出迁都言论的,无一例外是朝廷大佬或大佬的代理人。大家知道,大佬们更聪明、更会来事、更能把握大局,也更了解崇祯心思,为何一次次出力不讨好?为何一改往日乖巧非要披龙鳞逆圣听?为什么情愿背上投降派的恶名也要劝崇祯迁都?为什么被骂后仍然前赴后继胡搅蛮缠?

若换以前,这些这些嘴上没把门的大臣早就去踩缝纫机了。如今崇祯不但没处理这些刺头,和刺头们越走越近,时不是表扬两句,看着刺头们的眼神浓的象化不开不蜜,有时还会赏出两碗没有油水、但笼络之意十足的御膳。

事出反常必有妖,大家开始思考并且很快明白了什么,即使不知其所以然也懂得人情世故,跟着大佬走总是没错的,纷纷转头开始支持大佬们的迁都言论。

终于,当臣子再次提出迁都时,崇祯没再发火,松口了,流着泪说道:“朕非亡国之君,事事乃亡国之象。祖宗栉风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何面目见于地下?朕愿督师,以决一战,即身死沙场,亦所不顾,但死不瞑目。”

这段话很长,很感人,不过言不由衷,听听就好,重点应该放在“但死不瞑目”四字。

“死不瞑目”是什么意思?最直接的意思是不想死在北京、想赶紧迁都。

中医讲究“放屁听声,说话听音”,能听懂别人的弦外之音是聪明人的标志,何况这个暗示也太明显了。

大佬们见崇祯扭扭捏捏答应了,暗暗松了口气,接着又是一阵明哲保身、应势而动、君子不立干危墙,智者不陷干覆巢等虚头八脑毫无营养的废话。

君臣配合默契,问题顺利解决,崇祯在心里给大家点了个赞。

事情的发展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向来以刚烈著称的大明竟然准备认怂了,人设崩塌。

就可就让人看不起了。不能怂,你得支楞起来。

认怂和刚烈孰是孰非?历来争论不休,史上最有争议的有两人,一个是狠人,另一个也是狠人,不过俩人一个膝软,一个头铁,这两人出现在同一首诗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前者说的是勾贱,后者说的是项羽。

勾贱这个名字挺有意思,不像是真名,更像是诨名。

勾贱当年忍辱负重,卧薪堂胆,以曾吃过牢饭的商汤和周文王、在海外建立流亡政府的的晋文公和齐桓公为榜样,割地求和,带着孩子老婆入吴做了三年的奴仆,斯间还主动尝过夫差制造的新鲜的翔,周围人拉都拉不住。

归国后勾贱继续卧薪堂胆,忍辱负重,对敌人月月问候,年年进贡,终于在三十年后露出獠牙,将夫差一家灭门。

对夫差这种极端的认怂行为,有人诋毁,有人点赞,而大多数人则是觉得膈应,无法用人类常用的是非对错好坏来评定。

而人们对项羽的评价则很多,品头论足指指点点。

项羽认为自己做的很对:可杀不可辱,能死不能怂。既然无颜见江东父老,天下之大无处为家,那就一死拉倒吧。

顿无英霸气,尚有妇儿仁。

闻汉购吾首,持将赠故人。

杜牧该认怂时就得该怂,识时务者为俊杰,逞一时之勇是有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