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九八零年开始

毕时叁

首页 >> 从一九八零年开始 >> 从一九八零年开始最新章节(目录)

31:附加值 (1/2)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不是啥稀罕玩意儿,当然是见过了。”

“这跟老弟你说的赚钱生意,有啥关系?”

王奔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所谓赚钱的玄机在那里,嘴里叼着烟,疑惑地问道。

俞衡没有回答,而是横着走了三步,正着又量了一步,才开口说道:“当年老哈尔滨城,城内的馆子都不敢称之为第一,包括老毛子和沙漠来的犹太人。”

(犹太人世界大流浪,参与兴盛了两座城市,一个是上海,一个是哈尔滨,去了解这两座历史你会发现,上海与哈尔滨的首富,都是犹太人,马迭尔酒店就是当时的哈尔滨首富建造的!)

(这两座城市,在当时的犹太联合会眼中,是最好的圣地!)

“能称之为第一的,就是黑龙江道台府的官菜,锅包肉这道驰名中外的东北大菜,也是从黑龙江道台府里传出来的,虽然说是女士菜,但下馆子时,必定得点上一道。”

“当年的道台府中还有道名菜,就是吃江鱼,但冬天时,江鱼不能按时送达,而赵尔巽这个前清的盛京将军听说后,就想出了个办法。”

“他有一英国人送给他的小鱼缸,他请英国工人烧制了十几个大小不一的大鱼缸,放到前厅,将打上来的江鱼放到鱼缸中,现吃现捞,剩下的还能当观赏鱼。”

“王大哥,您也可以学一学。”

空间大小正好,打两个架子,一个一米,一个一米五,正好错落有致,还能当个屏风,挡一挡门口的风,在风水学中说,不能从门口一直看到里面,需要有墙或者物件挡挡,说是可以挡煞。

其实没那么说的那样玄乎,就是古代保温不好,竖起一个屏风,或者一堵墙,其作用就是挡风,不让过堂风直接吹人,后来才六经注我,找了一大堆的典故,让事情变的文雅一点。

但这话可不能在现在说,说了就是毛病,宣扬封建迷信的大帽子,容易扣在头上。

“唉!这真是个好办法,你说我咋没有想到。”

“鱼缸搞不到那么大的,厚玻璃还能找到,粘上胶水,跟鱼缸一样。”

“俞老弟,你说应该摆几个合适?”

摆几个?

俞衡没有妄下决断,他让王奔找来尺子,又找来纸笔,画了图,进行了仔细的测量。

“打四个柜子,都是一米高,一米五长,八十厘米宽。”

“玻璃鱼缸也做四个,同样是一米高,但要一米四长,七十厘米宽,要有落差感,左边再找块黑板,用粉笔写上鱼肉的价格,字大一点,也方便人看清。”

“最好请孩子的老师来写,这样字也好看一些。”

“明码标价,谁来了也说不出毛病,开门生意,千万别让人感觉怠慢,多给一两,绝对比少一两更加招客。”

俞衡把简易图纸交给了王奔,上面有具体数据,确保不会出问题。

现在的大工厂,没有半点所谓的工匠精神,工业品都能有一两厘米的公差,甚至老俞家的收音机,买回来的时候都扣不严后盖,总有一条缝,后来找了陈先生,才帮忙摆平。

王奔听着俞衡语重心长的生意经,感觉是遇到了高人,他也不着急睡觉,虽然已经困了,他还是用烟顶着,拉着俞衡不让他走,说是好好聊聊。

炒了一个土豆丝,又整了一点油炸花生米,王奔甚至拿出了两个二两小酒盅,准备跟这位村里来的小高人,好好把酒言欢。

俞衡是不喝酒的,前世今生,都是滴酒不沾,毕竟这副躯体,都是前主喝私人佳酿赏他的,可不能不识抬举。

王大老板见俞衡年纪小,也没有强求,而是给他来了一碗大米饭,这可是好玩意,俞衡梦里都是它,这虽然没有肉香,但也是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的,就没推辞,就着土豆丝,把这大米饭吃了个精光。

“我说俞老弟,你说我这饭馆,哎!那话咋说的来着,对!脱颖而出,我们厂长总说这话。”

王奔自顾自地喝着小酒,看着俞衡把大米饭吃干净了,才询问起来。

“物价涨,菜价就得涨,可这涨钱得让人心里舒服,不能瞎涨,不然伤客,就拿这土豆丝来说,王大哥您卖多少钱一盘?”

一碗大米饭,俞衡都吃进了肚子里,土豆丝都没吃几口,放下碗之后,询问起这土豆丝的价格。

“不多,两毛钱一盘,这是我这菜馆最便宜的一道菜,比他还便宜的是拍黄瓜,一毛钱一盘,两个小黄瓜。”

王奔没必要在这上面隐藏,菜单上都写的明明白白,只要稍加注意,就能知道。

“未来豆油得涨,咸盐酱油佐料都要涨,你的菜价也得涨,挡不住的。”

“我听广播上说,沈阳,长春的猪肉都涨到九毛钱一斤了,首都、上海的猪肉价格更是涨到了一块一,五花肉更是一块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