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西北霸王

铁子爱我

首页 >> 民国:西北霸王 >> 民国:西北霸王最新章节(目录)

15 旗人陆士生 (1/2)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不错,猪肉可是京城,乃至全天下最不能稀缺的东西。

他和牛羊肉不一样,猪肉是富贵人家,普通百姓都能吃的肉。”

“而我手下可是有660名士兵,如今立了功,有了机会立刻就可以升任标统。

到时候可就两千人。”

“如果只是混吃等死也就罢了,可是我还想依靠手下军队在这乱世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呢。”

“所以,善待军队士兵是必须的。”

“普通的士兵一个月也就吃一次肉,如果我要是自己养猪,不说每天吃肉,最起码七天,十天一次肉也是好的。”

“再加上我现在有钱,花不出去也是个事。”

“还不如成立养猪场,把我手下的士兵养的白白胖胖,高大威猛。”

在这个年代,让士兵三天吃一次肉,甚至一天一次肉,绝对是最奢侈的。

可是官方养殖,那还真没准。

而且还有一个事情他没有说,那就是猪鬓。

猪鬃是指猪颈部和背脊/部生长的5厘米以上的刚毛,韧富有弹性,不易变形,耐潮湿,不受冷热影响。

听说了没啥卵用,可是你知道猪鬓是油漆军舰、飞机和各种军用车辆的蓝色刷子机枪,火炮的枪管和枪管就明白他的重要性了。

全世界惟有华夏猪鬃产量大、质量高,全世界供给量年约6000吨左右,战前我国即占75%以上。

所有参战各国要想给他们的武器刷上油漆,不至于让那些武器裸露着钢铁身体上前线,那就一定要用华夏的猪鬃。

抗战初期,华夏大陆沿海的港口相继沦陷敌手;内地对外的陆路交通,包括滇缅公路、滇越公路等也相继断绝,华夏的猪鬃运不出去,造成全世界价格猛涨。

在当时,华夏的猪鬃成了紧俏的军用物资。

而老美的市场也是“鬃荒”告急。

1939年,老美政府传令老美驻华大使馆,向华夏政府正式提出要求,把出口的猪鬃全部运美,华夏政府表示同意。

但当时,老毛子、老美、鹰酱三国都急需华夏猪鬃。

为此,美、英、苏三国还在华盛顿成立机构,负责协商如何向华夏取得猪鬃、如何分配。

当时老美政府还曾派一位特使到双庆市,表示猪鬃出口事关战争胜负,要求华夏政府保证供应。

从1937年至1945年的9年间,出口猪鬃外汇收入达3000万美元。

这么说吧,拿着猪鬓,你说换汽车就换汽车,你说换大炮就换大炮,你说换飞机就换飞机。

有了猪鬓你就是天王老子。

凡是打仗的国家,都得求着你。

现在才刚1912年,虽然距离1937年还早,可要是这会就扶持这个猪肉产业,不但利用养殖可以让军队士兵身体强壮,还可以卖给民间赚取利润,然后积蓄猪鬓等待时机。

这就叫提前布局,因为一直到了1937年,老美的通知,常凯申这才知道猪鬓这么牛逼。

费仲琛没话了,三弟说的也对。“那好,我就给你找找,这京城养猪的也不少。”

京城地区,建国前年出栏二十多万头。

可是李振华知道,全国就算是有一千万头也不够吃的。

不过自己也不是圣人,只能优先供应军队再说。

在民国,军队就是生产力。

没有军队,他哪里弄这九百万大洋?

而就在他开养猪场的时候,3月3日,同盟会在金陵召开本部全体大会。

会议宣布其宗旨为“巩固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并举孙大炮为总理,今村长藏、黎宋卿为协理。

3月6日,参议院允袁在京城就职。

3月10日,袁大头在京城就任临时大总统;13日,任唐少川为国务总理。

至此,民国算是初成。

而这就和正在练兵,蛰伏的李振华没啥关系了。

此时的他非常悠闲,军队有牛保国,李云龙等人帮忙掌管。

特别是他的副手德山,大才说不上,但是作为那个年代少有的陆士留学生,管理一个营还是没有问题的。

而且李振华也不担心德山会架空他,也不看看这个三营没有李振华一句话,任何人的命令也不听。

不过一个营的人才绝对够,但是一个团呢?

李振华不得不提前准备。

所以他在德山的协助下,找到了陆士留学生的锡昆等人。

“各位同学,大家都是陆士留学生,都有同校之情。”

“吾虽不才,也想邀请各位加入我的团体。”

李振华没有找饭店,而是把大家请到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