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秦秘史

新秦岁月

首页 >> 新秦秘史 >> 新秦秘史最新章节(目录)

6.1 (1/2)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第六卷:王霸平中原,定鼎安天下

第一篇:重制革新建六省,修税养民服四方

(尽心尽力则无怨无悔)全国分四镇六省,一京一都。清查全国人口,隐匿者重罪罚之,并且清丈土地,均田薄赋。使无地流民,身有所安,食有所依。大小各级官员,均需科考或有重大贡献,朝廷委任,方能上任。废除贱籍,重修律法,得新秦律,规定每县必有,依法行事。不论门第高低,律法面前,人人平等。解除地方私募武装,各地府兵收归整编;加强中央禁军;补足边军及其待遇,并更换驻边大将,加派朝廷监军。

至于狱中史严如何处置,父皇欲以其平乱之功减罪,释放归家,谁知史严朋党以为黎明将现,攻讦异己,反攻倒算,嚣张跋扈之状,引得朝中不满。父皇知之,将谋反罪名安织在史严头上,抄家问斩,同时严查史严朋党,引发朝廷内外、官场上下一次大清算,人称:史严案。史严案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排除异己,波及无辜,涉案人员大到藩王皇亲、小至黎民百姓,影响深远。其中,在饶州府,有十二位驻边将领,因此案被贬,竟供出通楚卖国的奸贼蛀虫。父皇大怒,将饶州上下文武,全部降职,由新都郡圣定宫直接派人管辖,没错,也就是我全权负责。现在留都新都郡太守,也得听命于我了,严州府、饶州府更不必说。

江南人口锐减,尤以太平和睦、宣池等地为甚。为恢复人口,乃移江淮、新安两省百姓填充,重新选拔官吏充任,为此,将三年一科考,特别改为三年三考,名额亦扩充数倍,专为江南规划。曾经炼狱,今日反成了青年图盛者拼搏的乐土,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京师为重中之重,于是扩大金陵道范围,加强京军防务。在京军队,主要分为两支,外为御林军,羽林将军暂由直隶总督兼任,本为正二品。内为禁卫军,由金陵将军担任,从二品。御林军常备三万,而禁卫军常备五千,共值京师安全。另设护卫军一支,其指挥使特设为三品,常由宫中太监总管兼任。护卫军规模不大,堪堪一千人手,只是不受各部节制,负责监察百官万民,直报皇帝,也承担宿卫守保之责。直隶省仅下辖京师金陵道,金陵道扩展后辖区包括皇城内宫、江宁府(金陵道直管)、六合县、江浦县、溧水县、高淳县、润州(金陵道直管)、京口县、金坛县、溧阳县、句容县、丹阳县、丹徒县、扬中县。皇城内宫之外又增修外廓,以至于百姓有言:天子脚下三层路,内层路是上等人,中层路是中等人,外层路是末等人。外廓皇城内宫,虽无政令法典确认,却成了默认的京师范围。民间一提到京师,通常不是指金陵道,更不是直隶省,而是那三层:外廓皇城内宫。外廓习惯分六路:栖霞路、鼓楼路、玄武路、建邺路、秦淮路、雨花台路,皇城就居于玄武路,随着各王公贵胄、达官巨富被迁居于此,皇城不断扩大,几与玄武路范围重合。内宫在玄武路之中,这里即是父皇母后和皇妹与我的居所,随着多年修缮,宫城愈发坚固,金碧辉煌,一派强盛繁荣之景。

其次,原都城新都郡依然作为留都,并大力提升留都的力量,可及时应对西南方向强势之国:楚国。楚军也擅水战,何况在大江上游,战时顺流而下,极大威胁我新秦统治。一帮大臣上书陈言,我国边患以防备楚人为重,余可次虑,父皇深以为然。留都扩建圣定宫,建成后我曾回去看过,比之前大了有七倍,增设一堆防务和功能。新安省设新安总督,下辖新都郡、饶州府、严州府,新都郡太守、饶州府知府、严州府知府直向新安总督负责。新安总督都督府驻设岩寺,可新安总督却是我兼任,也就是说圣定宫才是实际帝国西南权力中枢。但由于我有时不在新都郡,总有很多事没法处理,于是官府新设新安副督一职。新安副督的府衙因驻设在休宁县屯溪,为行方便,遂将屯溪划予歙州(歙州亦是新都郡太守府衙所在地),而休宁县县衙转设至海阳。自此,新都郡辖区范围确定,下辖歙州(新都郡直管)、黟县、休宁县、祁门县、绩溪县、婺源县、太平县。新都郡东临严州府,严州府下辖:淳安县、建德县、桐庐县、分水县、寿昌县、遂安县,府治在建德。新都郡西南接饶州府,这里也是我国西南边陲要地,面对强敌楚人,防卫压力不可谓不大。饶州府西面鄱阳湖,是御敌之天然屏障,这里设有常备边军。饶州府治鄱阳县,饶州府下辖:鄱阳县、万年县、余干县、弋阳县、横峰县、铅山县、玉山县、德兴县、信州(饶州府代管)、贵溪县、浮梁县、乐平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为防饶州一破,楚人绕南进攻留都,特升信州军事行政地位,卫将军驻之。信州以下分三路:广信路、信州路、广丰路,各设广信将军、信州将军、广丰将军,同受卫将军指挥。广信将军主要负责鄱阳方向,信州将军主要负责留都方向,广丰将军主要负责严州方向。

除了楚国,防卫隐患来源自北方齐国,虽然齐国大势不再,仍需留有警惕之心。北方设有淮海省,省会在北总镇徐州府,淮海省下辖徐州府、海州府、颖州府、宿州府、亳州府。徐州为战略要地,此处除了驻有淮海省总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