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秦秘史

新秦岁月

首页 >> 新秦秘史 >> 新秦秘史最新章节(目录)

5.9 (1/2)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第五卷:三亿六兆世,七十二万天

第九篇:怒江涛涛拍姑孰,江南历乱卷黄蒿

(尽心尽力则无怨无悔)贼首许亚林擒住后,企图逃脱顽抗,父皇诏令,所有反贼,一律斩立决,不必过审。于是,一场血腥屠杀,在金陵城内弥漫。牵连遭难者多达十余万,一时间,朝中达官显贵、世家大族,削去半数。其中不乏无辜牵连者,但是时身处其中,我未能辨明劝谏。

朝中贼寇才平,藩镇叛乱又起。据传报,天道二十九年十月十日,合肥总兵陈家跸袭杀庐州总督朱利,自封为大都督,大将军,陈王,都督西总镇诸军事,庐州府、六安府、安庆府多地响应,从者数万。陈家跸发八万大军,沿江而下,径往京师金陵扑来。陈家世代豪贵,在江淮地区名望甚高,如此声势,引发朝堂震动。陈军一路势如破竹,没有太多抵抗,沿江守军闻风而降者居多。父皇听从周华谏言,收缩各地驻兵,集合重点防守,静待各镇边军驰援。姑孰城有兵卒两万,由老将王蒙统领,王将军坚守不出。陈军发兵,昼夜攻打无果,牵制明显。父皇欲派军增援,被周华劝下:“陈寇方举兵,下城十余座,锐气正盛。今在姑孰受挫,正无计可施,急欲与我决战,此去驰援,正中下怀。一旦援军被歼灭,则守城官兵士气受挫,姑孰城危。姑孰若无,则金陵危矣。”我问道:“可是若不增援姑孰,迟早也会被破,岂不同理?”周华摇摇头道:“当然要救,只是时机未到。金陵才经平叛,元气未恢复,御林军勉强守城,今分兵增援,实为下策。”于是听从周华谏言。不日,扬州四万府兵最先抵达金陵城外,指挥这支队伍的平虏将军宁三金上表请缨,慷慨陈词,书明利害,愿身先士卒以解姑孰之围。此表洋洋洒洒,父皇内心动摇,又兼王蒙求援书信往来催急,朝中大臣异议不绝。纵然周华苦劝,终未改变父皇决定,父皇擢宁三金为征西大将军,率七万扬州府兵及金陵禁军,水陆并进,向姑孰出发。

消息很快传至敌军,快速作出反应,在江面布置铁索横船,意欲阻拦我水军。宁三金的战舰多为扬州打造拨付,船高且坚,士兵善习水性,在江面交战本是优势。但奈何宁三金与麾下的金陵藉将军不合,导致将令难以传达到位。交战之初,宁三金指挥大舰冲撞敌船,凭着战舰楼高,相接时箭矢如雨自上倾斜,占尽优势。可是后面的新秦水军却在观望,致使陈军援兵抵达,短兵相接,陷入焦灼。这时后方的新秦水军才加入战斗,已然错失良机。此役双方皆损失惨重,各自收拢残部,退后修整。姑孰城中闻得援军,派出人员,与宁三金谋划共击陈军。天道二十九年十月二十九日,宁、王两军依约出战,夹击陈军。陈军后方遭袭,一时间,首尾不能顾。然而,就在形势大有利于我方时,宁三金撤出战场,独留金陵水陆师部鏖战,为的是报前次观战不出之仇。宁三金所部主力一撤,战争形势陡然变化,天平向叛贼倾斜。王蒙敏锐发现越战越难,贼众我寡,遂果断撤退,大败而归,逃回姑孰闭门死守。而金陵藉新秦士卒陷入陈军包围,死者近万,余皆溃散。陈寇将我军万千将士首级割下,堆放于姑孰城前,以为景观,震慑城中守军。宁三金却独留姑孰残军孤城坚守,自引三万扬州兵退至石头城,上表姑孰之战皆卢云等将桀骜不服、擅违帅令所致。父皇接表大怒,欲要下旨拿罪宁三金,周华劝道:“时值战事,内外不稳,陈寇新胜,兵锋直指金陵,切不可是时问罪败军将领,一旦激变,反壮陈寇势力。依臣见,不如下旨谴使抚慰,待平定叛贼,再行赏罚。”父皇依言,特使抚慰宁三金,赐绢帛以勉励,同时又对卢云遗孀、家属多加礼遇。化解矛盾、稳定内外将领人心。

却道姑孰之围,旷日持久。陈家跸以为尸首景观,震慑城内兵民,克之非艰。可城中百姓士卒,虽大受震撼,但因此抱定必死之心,上下一体守城,绝不投降。王蒙夜不卸甲,身先士卒,多次击退陈军强攻;又组织城内妇女老幼拆屋堵缺,赶运滚木圆石、守城器械,如此顽强抵抗。陈家跸为此发愁,又无可奈何,乘巨舟从江上眺望姑孰城慨叹:“阻我大业者,竟是蕞尔小城。”此时,苏州府、杭州府、徐州府等各地勤王大军,先锋部队陆续抵达,陈军急攻破金陵的计划几乎泡汤。陈家跸见战争天平倾斜于朝廷,形势愈发不利,索性放手一搏,舍弃姑孰,昼夜行军,直扑金陵城。此时金陵城中止有一万三千御林禁军,前次内乱消耗太大,姑孰解围之战又致金陵能战之兵几乎散尽。面对陈军置之死地,舍命相搏的态势,金陵城中百姓士绅无不骇然,携家带口趁夜逃亡,一夜万余。金陵太守尚臧之子收拾细软,欲拔腿避祸,尚臧闻讯大怒,拔刀杀子,谓言:“国难主困之时,胆怯敢走者,斩!”然后发动全家为将来之战做准备,家中父老子侄齐上场,全力修筑加固金陵城防,部曲皆从之。父皇敬其忠义,加封尚臧平寇大将军,并命各路勤王先锋,受尚臧节制。尚臧对众人道:“我等久食朝廷俸禄,无尺寸之功,今日守城御敌,不过尽臣职也。主上愈加厚待,我愈惭矣。保民报国,虽死无憾!”由是军民逃亡之心渐止。

尚臧欲趁陈寇方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