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三国

三说奇国

首页 >> 历史上的三国 >> 历史上的三国最新章节(目录)

第二十三章:绝不妥协 (1/2)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沮授和田丰都曾是韩馥的部下,奇怪的是,这两人的谋略才智不分伯仲,但韩馥却只重用沮授,不看重田丰,当然这也正常,以韩馥的脑子做出这种事情不算过分。之后冀州归附袁绍,他们自然也跟随了袁绍,幸运的是,这个现任要比前任厚道多了,对于他们这些旧部全都非常重视,而他们也将在这里发挥出自己真正的才能,前提是,这个主子得要听。

沮授前面已经出过场了,现在轮到田丰了。

袁绍在得到大将军的官职后,并没有就此罢休,时不时的写信给曹操,这倒不是为了友谊长存,而是为了耀武扬威,信中态度颇为傲慢,每次看完曹操都气得直跳脚,想立刻出兵收拾他一顿,幸好有荀彧、郭嘉拦着,才打消此念头。

但曹操也不是吃素的,他便拿出了新型武器——诏书,理直气壮名正言顺进行反击,经常下诏谴责袁绍,每次接到这种诏书,袁绍总是愁眉不展,他在信中可以随意讽刺挑衅挖苦曹操,但面对官方下达的文件时却不好这样做,只能在回复的奏折中自己把自己骂一遍然后再交上去。

能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可以,那就是把天子接到自己身边来。是的,袁绍终于想通了。随即便派使者去游说曹操,希望能把首都迁到鄄城来。天真的他以为就算曹操不是韩馥,那至少也是公孙瓒,忽悠忽悠就能答应了,结果两者都不是,曹操还是那个曹操,无论怎么忽悠就是不同意。

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别驾田丰得知迁都被拒绝后,就建议袁绍现在去偷袭许都。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不能说田丰的计划是万无一失,但至少是有机可乘,因为他得到了一条重要情报:曹操的主力大军目前在攻打张绣,许都现在城内空虚。但袁绍还是那个袁绍,一点也没变,他觉得这事儿先不急。因为在他眼里,目前真正的敌人是公孙瓒。

这是他浪费的第一个机会。

此前,公孙瓒再度崛起,他杀了本州牧刘虞,夺得了幽州。可有些人是不能随便杀的,刘虞就算一个,他勤俭节约、道德高尚、大公无私,幽州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美满,因此在当地深得民心。但事已至此,只要公孙瓒能延续刘虞的管理政策,一定能重获百姓的支持。

可公孙瓒却没有这样干,仗着自己的势力为所欲为,放任手下胡作非为,所以那就只能逼着大家反了。

首先是曾经刘虞的部下鲜于辅、齐周等人集结人马,让燕国人阎柔带领他们进攻公孙瓒分部渔阳郡。事大不嫌人多,紧接着,袁绍也宣布与他们联合,看到有人打公孙瓒,他高兴地不亦乐乎,落井下石的机会怎么能放过呢?于是他派部将麴义、刘和(刘虞的儿子)率领数万人帮助阎柔一起进攻公孙瓒,毕竟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刘和必定奋勇拼杀。周边郡县的百姓们也早就忍受不了公孙瓒的压迫了,看到他们起义,纷纷组团加入,几战下来,把公孙瓒打得溃不成军。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损失个几万人对于公孙瓒来说是可以承受的,只不过想要继续打难度有点大,便果断选择逃回冀州易京坚守不出。

我一直认为公孙瓒如果好好发展,他和袁绍谁赢谁输还真不一定,可他非要剑走偏锋,既然如此,那失败也是正常的。

公孙瓒选择去往易京是源于一段童谣: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惟有此中可避世。大概意思是在燕国南疆,赵国北界,有一块地方可以躲避乱世,公孙瓒认为易京就是里面所说的那块地方。

刚开始效果还不错,袁绍连续几年三番五次的派遣将领去前来攻打,都没成功。打不下来,袁绍决定换种方式解决问题,他写了封信给公孙瓒,希望双方放下武器握手言和,齐心协力共创大业。很明显袁绍这次还是准备使用老方法:先忽悠了再说。

可公孙瓒收到后连回都没回,坚定的认为自己此战必胜。袁绍看到信件有去无回,知道这代表着拒绝,便不再多说,开始亲自领兵大举进攻。

事实上,公孙瓒是有机会赢的,袁绍在进攻他之前,必须先拔除掉据守在周边的分部,而公孙瓒身在后方,只要做到及时派兵增援和运输粮草,就可以跟袁绍长久的耗下去,然后找机会反击。

可公孙瓒却拒绝这样做,他奇葩的认为,如果将领们都依赖上支援,就不会努力打仗了。这个想法确实够新颖,但如果只能靠自己,那干嘛还要跟着你混呢?反正也得不到帮助,很多据点的将领在了解公孙瓒的意图后,要么举手投降,要么自行解散,所以没多久,袁绍率军轻而易举地抵达了易京。

敌人兵临城下,公孙瓒没有惊慌失措,虽然他不喜欢支援别人,但他喜欢别人支援他,一边派人加固营垒,另一边派儿子向黑山军求救。为什么公孙瓒认为黑山军会来呢?因为袁绍如果干掉他,下一个很可能打的就是他们。在这一点上,黑山军的想法和公孙瓒不谋而合,主帅张燕听闻亲率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前去救援。

事情如果发展顺利,袁绍必定撤退,因为他就是再有自信,也忍受不了前后夹击的痛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