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称霸东三省,收割全世界!

柒尺难二

首页 >> 一战:称霸东三省,收割全世界! >> 一战:称霸东三省,收割全世界!最新章节(目录)

第115章 三位阅卷官 (1/2)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奉天城西外商埠地“米国村”一号楼,半夜三更的一个紧急电报惊醒李尧美梦,从电讯参谋陈万翔手里拿到电报抄纸,长长的电文等到他回到卧室时才看完。

“娘希匹!”学着某人的口头禅,李尧笑骂一句。

冯如和寇蒂斯没有让他失望,确切说是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至于寇蒂斯在此事展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值得赞赏但绝不与之马上妥协,等着吧,在青岛之战以后。

青岛之战,必然要直面倭国强大的、让米国侧目,让英国为了远东利益不得不拉拢的联合舰队。

炸弹对于钢铁巨舰的伤害力几乎为零,重磅炸弹的命中率又非常感人。

几枚小炸弹,实在不够震撼,不够爆裂,不够热情。陆基也好、海基也罢,飞机携带鱼雷攻击战舰,才是航空兵登场之战的正确打开方式。

“尧,你在骂人?”

“噢,没有,我跟自己开了个玩笑,睡吧,亲爱的。”

李尧实在睡不着。

他能够想象出在1910年搞出串列18缸星型航空发动机的难度,几乎涉及到的每项技术都属于时代顶格!顶格的技术和工艺,必然导致价格奇高,普及困难,大规模装备部队更是代价高昂。

目前,冯如和寇蒂斯的成果只能作为专利申请之用。

当然,在他的框架设计指导下,冯如、寇蒂斯和富特的机械师们没有走弯路,确实能够创造奇迹,也必然会创造奇迹。

他的预计是在1912年左右,而非1910年。接下来,许多事情推进的节点要随之变化了。

空投鱼雷攻击运动中的战舰是全新技术,要准确命中目标需要衍生出相应的战术,需要配套技术作为辅助。

比如:鱼雷从空中投放开始的弹道计算与瞄准具的配合。

又比如:飞机姿态控制和飞行高度、速度对鱼雷初始速度的影响,会否造成鱼雷机件失灵?会否造成弹道变化?

再比如:成熟的战法要通过不断的试验、演练,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鱼雷攻击机飞行员,使用装备和战法,达成战斗目的。

任何一个兵种的出现都不是偶然,也不是突发奇想,更不是一天两天就出现、发展、成熟。

陆军航空队,该成立了。

但是面对该死的清廷陆军部军制规定,李尧还得想办法规避其中令人头疼的条款。如果他拱手把航空队送给陆军部,倒也能一了百了,结果无非是暴殄天物,最终连个屁响都听不到。

在寇蒂斯来到奉天见面详谈之前,李尧也能大约的作出估计,在发动机问题解决之后,面对恒定的航程、航速指标,巨大的燃油消耗和载弹量之间的矛盾会困扰研发小组。

相对成熟,价格可以接受,能够用于训练部队和实战的鱼雷攻击机,估计还得等待至少一年时间。

这期间,谭根还可以继续发展他的水上飞机。

渤海和辽南纵横的水道,为水上飞机的使用铺展一个非常合适的舞台。

双发、双浮筒结构的双层翼水上飞机,应该可以在提供巡逻、侦察、炮观校射之外,兼带一点攻击性,动力足够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机腹下挂载一枚鱼雷。

寇蒂斯对纽瓦克实验室的“发明”成果太心急了,以至于有些失去理智,匆匆忙忙跑来,结果还没李尧在地球这边一番分析来得准确。

天一亮,眼球略微带着红血丝的李尧就来到讲武堂。

今天是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第一期学兵毕业论文开阅的日子。

与军官生相比,学兵经历了三个月的、与新兵一样的基本军事训练,然后是长达一年的专科学习,期间肯定有人会蹭合成战术科的课。对此,从总办到教官再到总队长、区队长、中队长,都含笑默许。

三位正儿八经受过国外高等军事教育的阅卷官,加上总办李尧,能够接触学兵论文的就这么四个人。

蓝天蔚,倭国陆军大学;蒋方震,德国陆军大学;张孝准,柏林大学。三人是前、后期倭国陆士毕业的校友。

蓝天蔚是湖北人,在读倭国陆军大学之前已经是湖北新军的标统,此时领命担任第二混成协统领。因署理东三省骑兵第一镇的王汝贤暂未去职办理交接,所以在讲武堂充任阅卷官。

蒋方震是浙江人,张孝准是湖南人,二人本是陆士同期同学,后来又先后去德国留学。良弼和吴禄贞在德国办理贷款、购买德械和机器设备诸事,蒋方震和张孝准出力甚多。

原本良弼要请蒋方震去禁卫军担任管带,吴禄贞却力劝二人到奉天来就职,哪怕只是东三省讲武堂教官,也比禁卫军管带来的有意义。

三人来奉天之后去过鞍山、也去过镇安堡、葫芦岛,更多时候是在讲武堂观察、学习,得便充任客座教官。

这一段时间里,李尧也在观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