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龙观

yooono

首页 >> 回龙观 >> 回龙观最新章节(目录)

第一章 秦墨汉晕 (1/2)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大汉初年,荒夷小镇,瑞雪初降。

这天正是腊月二十八,年集,通往小镇的路上到处是稀稀拉拉的村民。

早早的,私塾里朗朗读书声也传将出来。

教书先生衣着破旧,旧袍子里鼓鼓囊囊裹着一层一层单衣,光脚穿一双麻鞋,下身只有一条单薄的裤子。

幸而房里点着火炉,看样子一时半会也不能被冻死。

这次是本年收岁的授课,一般东家会一起听听,权作验收的意思。仪式般讲完,先生就可以拿到年俸回家了。

于是,在老者一番提问后,恭恭敬敬站立着的那个小童,正拉着长腔背诵着诗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站立的童子神态甚恭,语气认真。

可能背诵的不太熟的缘故,每次背到岂曰无衣时声音大而流畅,其他地方就几乎变成喃喃自语了。

这段词句反复吟诵无衣,恰恰童子身上的丝绸锦衣与师傅所着破衣有着鲜明对比,情形有些可笑。

老者背朝童子,似有所感,微皱双眉,打断童子。

“瑞安,这段赞美团结抗敌的情怀的诗句,你可还有什么疑问?”

那个童子丝毫没有察觉无衣之窘,恭恭敬敬的说到,

“师傅,徒儿不懂的是,既然前秦国家团结,纪律严明,为什么还是被汉朝所灭?我们汉朝反而百姓安居乐业,更加繁荣呢?”

老者听完,眉头更加紧皱,这首《秦风.无衣》以复沓形式反复咏叹的秦军慷慨激昂的士气,老者以前也多次给童子做过讲解。

这次刻意提词以作提醒,只要童子听了稍稍答出团结的意思,老者就可以顺意发挥,大讲特讲,完美的结束今年的授课。

这首诗在乡下又是作为感谢别人赠衣的谢词,显然童子没按套路出牌,口无遮拦问的问题跨越太大,远远的跑离老者本意了。

老者一年兢兢业业、每日提了个戒尺瞪大眼睛,自觉教的不错。

年底想露一手博一博脸面,刚才大咧咧让童子随便背诵一段,准备来个潇洒收尾,没想到童子居然鬼使神差地背了这段。

老者知道童子熟练背诵的只有那么几段,随便一段都是手拿把掐的事情。就像是下象棋,顺风顺水开了局,正踌躇满志准备潇洒拿下的一局,反而被出其不意将了一军。

童子的父亲是本地的县令,上任一年有余,今日推却事务特意在童子身后木椅上坐着听先生讲课。

听得童子所问,恰是平时官场奉迎拍马的词句时,不由得身子前倾,手捻胡须,目光殷切望向先生,似乎没有察觉老者无衣之窘况,只是对童子这个问题甚为满意。

先生一扭头,余光看到县令神态,只得在内心大大叹上一口气,走向桌子,拿起毛笔沾满墨水,在铺好的灞桥纸上大大的写了一个秦字。说道,

“瑞安,你且看来”

先生所书这种纸是在现在纸张发明前的雏形,原料为大丨麻韧皮纤维,质地粗糙,吸墨能力稍差,字写完后会慢慢晕开。

即便如此,这纸也不是一般家庭能用的起的东西。

渐渐地,先生所书之字从瘦窄变得丰腴,有了神韵,显然不是一日之功。

童子看着,神态平静。

先生挥毫又写一“汉”字,神态惬意地像是大热天刚刚吃完一个雪糕般,眯眼瞄着刚刚写完尚未晕开瘦骨铮铮的“汉”字说,

“前秦,恰似现在的‘汉’字”

“而汉朝又如现在的‘秦’字,恰恰是前秦的刀锋瘦金的改革,造就了现在汉朝的圆润畅通,百姓才得以繁华安定呀!”

这个县令不学无术,官职本来就是靠裙带关系来的。

平时只是听说秦朝暴虐,汉朝恩泽,初时摇头晃脑听戏般感受着诗经词句韵律优美,倒也似懂非懂。

现在儿子所问,颇有兴趣,伸着耳朵听先生绕口令般给儿子讲前秦似汉,汉如前秦的,却一句也没有平时官场里有用的词汇,觉得先生不像人们说的有学问。

絮絮叨叨一阵,似乎还要更久,心里极不耐烦,拂面的手上一紧,胡须拽掉了好几根。

先生的八股文畅快地说了一半,忽听得木椅嗤嗤几声,原县令已不耐烦,作生气状拂袖而去。

先生似乎不吐不快,又像是在辩解似的拿了个结论,道,

“此所谓,秦墨汉晕......呀~。”

童子依旧神情呆滞,其实他心早已飞到今天的市集去了。

“……”

先生见县令丝毫没有回头之意,担心自己明年的前程,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