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文武双全

李双飞.CS

首页 >> 红楼之文武双全 >> 红楼之文武双全最新章节(目录)

第29章 妙手点金术 (1/2)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奏报灾情四地,本就是大乾王朝的赋税重地,大面积受灾,不仅要减免赋税,还要调拨粮食赈灾,让建和帝愁得又多生了许多白头发。

建和帝虽然生长在紫禁城中,没有真正接触过农事,但是通过各方奏折,也了解到,就是上等良田,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一亩地的产量,也不过五六百斤而已。

现在,长江以北,一年只能收获一季庄稼。

江南虽然可以收获两季庄稼,但是秋天那一季因为生长期短,产量更低,只有两三百斤。

许多江南的地主,为了节省地力,每年也只种一季庄稼。

如果林如海奏报是真,真的有亩产四五千斤的粮食作物,那对大乾王朝,会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林如海随着奏折,还送来了一小袋几块番薯,一并送到建和帝案头,还附有番薯的食用方法。

建和帝命人把那几块番薯送去御膳房。

御膳房那边,按法烹饪,让试毒太监试吃过,确定番薯无害,才给建和帝送上来。

建和帝尝了尝,发现果然像林如海奏报中说的一样,味道甘甜,颇为美味,确实能当粮食。

尽管心中仍有疑惑,建和帝仍然立即下令,命内监派专人南下,核实此事。

林如海奏报,走巡盐御史专奏渠道,四百里加急,扬州距离京城,近两千里路程,去时用了五天。

京中派人南下,同样也是五天,抵达扬州。

林如海见建和帝对此事果然重视,便亲自陪伴内监,前往姑苏原籍。

本来,番薯成熟之后,应该及时收获,不能长时间留在田里,会招惹虫害,若是遇到下雨的话,田里的番薯,还会泡水腐烂。

好在,这几日天公作美,一直没有下雨,尚未收获的番薯田,虽然难免受了些虫害,减了些产量,但是亩产仍然高达四千五百斤。

林如海虽然已经早知此事,但是看到从田里收获出来,堆积如山番薯,依然喜不自胜。

内监亲自监督收获,对番薯的产量也颇认可,事不宜迟,立即返京禀报。

林如海的姑苏原籍,只剩下一千亩祭田,拨出一百亩种植番薯,收获了近五十万斤。

其他九百亩,种的稻米,今年的收成也不错,亩产有五百斤,但是收获的稻米重量,还没有这一百亩番薯多。

林如海给族人,还有祭田佃户,分了十万斤番薯,让他们充当粮食,并留些作种,明年可以自行种植。

把那四十万斤番薯装船,运往扬州,足足装了三四十艘漕船,好在此时夏粮已经起运进京,秋粮尚未收获,正好是漕运的空闲期,才能让林如海召集到这么多漕船,若是赶上漕运繁忙时节,这些番薯就要另想他法起运了。

金陵贾敏嫁妆田地收获的五十万斤番薯,则就近收入荣国府祖宅的库房。

贾环当初留下四千斤番薯,培育的秧苗,就够种两百亩地,还有很多富裕。

两百亩番薯,收获了近百万斤,就算要留出一部分作种,剩下的数量也够多。

林如海欣喜过番薯的收成,又头疼起应该怎么处置这么多番薯。

林如海打算发扬风格,把一部分番薯,免费赠送给两淮盐场的盐工,补贴他们的生计,并教授他们种植番薯的技术,让他们可以开垦滩涂荒地种植番薯,贴补家用。

以此和盐工打好交道,以便他后续推行盐政改革。

两淮盐场有数万盐工,一人赠送几斤,几十万斤番薯,还不够送的呢。

贾环得知林如海的打算,一时无语。

他让林如海把番薯运到扬州来,是另有他用的。

其实,别看四十万斤番薯,数量看似不少,但是对人口二三十万的扬州城来说,根本不愁消化。

但是,林如海有官身,林家是列侯出身的世家大族,现在虽然凋零了,嫡脉只剩下林如海、林黛玉父女二人,该有的排面还是要有。

士农工商。

士族林家,不能自降身份,从事商业贱务。

就连贾环,作为荣国府贾家子弟,也不能和商业有过深牵涉,以免影响未来的前程。

抄书赚润笔,好歹还能和文人风雅扯上一些关系,算是商业活动中的异类。

而且,贾环卖出去的书稿,署名用的是笔名,他自己取的笔名,叫做“广陵客”,扬州古称广陵,贾环在此为客,因此得名。

贾环还把林黛玉,加入到了作者中,给她取了个“潇湘君”的雅号。

广陵客、潇湘君,现在已经成为江南话本小说界,冉冉升起的两颗新星。

运到扬州的这几十万斤番薯,是林家祭田种出来的,林如海自然有处置权。

他知道贾环当初花了二百两银子,买了六千多斤番薯,又是在贾环的建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