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大明:1644谁主浮沉

梦吴越

首页 >> 逐鹿大明:1644谁主浮沉 >> 逐鹿大明:1644谁主浮沉最新章节(目录)

第八章 谁赞成,谁反对? (1/2)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贸然诛杀贺人龙,孙世瑞打心底里就不赞同。在他看来,杀贺人龙,而且用鸿门宴的方式,虽不说是自毁长城,用后世天朝的话来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终究得不偿失。

历史上孙传庭诛杀贺人龙,很自然会让人联想起袁崇焕杀毛文龙。

平心而论,无论是毛文龙还是贺人龙,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什么杀良冒功,克扣军饷,走私贸易,大明军头们爱做的事,他俩一样都没少做。

两条龙唯一的区别是,毛文龙后来已经沉沦为一条吃人不吐骨头的恶龙,皮岛上的累累白骨便是铁证!而贺人龙,目前还没进化到这一形态。

在孙世瑞的前世,在各路历史民科“大神”旁征博引下,毛文龙生生被刻画成岳飞苏武式的悲情人物,而诛杀毛文龙的袁崇焕则成了连秦桧都不如的千古罪人。

相比之下,同样是总兵官衔、同样立下“赫赫战功”、同样因不受节制被诛杀的贺人龙,其后世风评就没有毛帅这般待遇了。

可能是贺人龙知名度远不如毛帅吧。

孙世瑞对袁毛之争不感兴趣,管他什么龙,只要胡作非为,便该杀。

崇祯朝末期,随着皇权的不断衰落,各地军头开始不听调令,渐渐走向军阀化。

文贵武贱的生态完全调转过来,武将飞扬跋扈,不把文官放在眼里。到南明弘光朝,江北四镇更是拥兵自重。

然而明末武将的最终彻底失控,就是从孙传庭以诡计诛杀贺人龙开始。

杀良冒功,不战自溃,这些罪行在明末本不是什么大罪,甚至可说都是常态,当时大明总兵之中,杀良冒功的又何止他贺人龙一个。

说白了,老贺只是犯了男人,不是明末总兵们都会犯的错误。

孙世瑞没想过要挽救大明,更没有为煤山战神陪葬的高尚觉悟。

站在孙世瑞的角度,他必须先保这位陕西军头。

考虑到贺人龙和李自成是同乡,而且两人关系有那么一点点暧昧,孙世瑞从这人身上,看到了入秦后的无限可能。

孙氏父子入秦后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李自成。

当然,现在还不是考虑直面硬抗李自成的时候,他还没那个资本。

孙世瑞现在是京营百户官,名义上统率一百二十京营兵。

这一百多人,就是他的基本盘。

历史上,孙传庭的身份是督师,是进士出身的文官。

依照大明军制,督师手上,除了几个家丁,再无其他兵将调遣,连标兵营都不是孙传庭的人,只听命朝廷。

更不必说督师下面有巡抚、总兵、御史,只要孙传庭敢有任何轻举妄动,周围便可拿他人头邀功的官员。

兵备道、镇守太监、御史巡抚····这些人中随便拎出一个都可以杀督师。

如果朱由检愿意,甚至随便派一个小太监来陕西,只要一道圣旨,就能要了孙督师老命。

后人对孙传庭仓促出潼关的解释,往往只是出于道德层面——毕竟道德评判最不用费脑子——将孙传庭说成是大明的忠臣,宁死也不愿造反。

不过孙世瑞觉得,他老爹不是没想过反,只是做不到而已。

毕竟连身边标兵营都不是自己心腹,在军中没有任何根基,前脚刚造反,后脚脑袋就被人砍了送往京师请功。

所以,站在孙传庭的角度分析,与其造反失败连累家人,不如从容赴死,好歹也能博個忠烈之名,孤儿寡母还能得到朝廷抚恤,所以他选择出关和李自成死磕。

可惜煤山大帝不按常理出牌,在孙传庭死后不仅给人家抚恤,还怀疑老孙是不是已经投贼,若不是陕西兵荒马乱,崇祯很有可能会派人将孙氏家眷逮拿下狱······

当然,现在穿越者来了,孙传庭的悲催命运即将发生亿点点改变了。

要改变孙氏家族的历史,就得从控制标兵营开始。

要有胡萝卜,更要有大棒。

哪怕三五百嫡系,关键时候,也能起到关键作用。

给我三百精兵,我可撬动整个大明。

这就是杠杆的威力。

俗话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孙世瑞身强力壮,弓马娴熟,穿越之前,也曾刻苦钻研过《纪效新书》《孙子兵法》《毛,选》《贝爷求生日记》《金瓶妹》《徐霞客游记》等专业书籍。

他有理由相信,自己距离成为戚继光岳武穆一样的名将,只差一个机会。

现在,机会来了。

~~~~~~~~

崇祯十五年正月二十八日。

德胜门北郊,大校场。

西北风卷着黄沙掠过连绵的大营,劲风拍打旗杆,发出令人不安的哗啦声,刚刚聚集起来的战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