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山下

魏家老七

首页 >> 皋兰山下 >> 皋兰山下最新章节(目录)

第九十七章 方大仙 (1/2)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大家都认为汪成龙此次损兵折将,肯定还会再来。结果只来了一队兰州卫的兵士,在山口草草呼喊了几句口号就匆忙撤退了。

张尕娃认为汪成龙让方先生呼风唤雨的本领吓破了胆,哪敢再来。土匪们都赞同这个观点。

段将军没有反驳,心里却不以为然,汪成龙何等人物,别说方生没成仙,就算真成了,他都不见得怕。但为什么损失这么大还不想着报仇,如果对这些土匪不在乎,那第一次来又为何故,明知道黑石川易守难攻,还亲自带领精锐出动,如果只是一般剿匪,让兰州卫的部队过来就是,何必自己冒这个风险,以他的权势犯不上为了给陈老大报仇就大动干戈。

张尕娃不操心这些,只是懊恼手下损失惨重,抢来的金银珠宝一样没留,全让汪成龙抢走了,尤其是几块玉牌,一看就是好东西。

段将军忙问玉牌长什么样,张尕娃描述了一下,又说正反面都有字,但写的什么他也不认识。

逃回来的军士几乎都有头疼发烧心悸失眠的症状,不舒服的感觉很快传遍军营,兰州大小的寺庙门庭若市。汪成龙久战沙场,自是不信这个,但靠军令是挡不住流言的,他自己也烧了两天,没办法让马大夫抓了几服药才算好,他去老李药铺时看到的人不少,流言更盛。

大家终于明白当年的传言是什么意思,方生会困毙于北方的高山之上,但死去的只是黑头凡人方生,人家成神仙了。

故事迅速传遍兰州,逃亡的百姓更多了,活不下去的人们渴望得到仙人的庇护,更何况这个人此前就是大家心目中的圣人。紧接着却传出消息,方生失踪了。

关于他的失踪,民间有很多离奇传说,要不是段将军偷偷带着方生去家里看了一眼,金夫人又得让吓晕过去。

尽管方生不停和弟兄们解释,自己只是想开了,没有成仙,电闪雷鸣都只是巧合。但信的没几个,总有人悄悄找他施展法术,有治病的、改命的、求姻缘的,不一而足。更有甚者,每天都有一大群人排着队上发疯台,轮流在山顶或跪地哭泣,或捶胸顿足,或痴傻呆立,或指天呵地,或极目远眺,或盘腿打坐,或张开双臂大喊大叫,相互之间还指导纠正,立求形影动作和方生当时一模一样,渴望也能从中觅得一丝天机,得道成仙。

如此风水宝地,发疯台这个名字就不好听了,要改个有说头的,有说成仙峰的,有说登天山的,也有不开眼的起名叫打雷山,谁都说服不了谁,便硬拖来方生定夺,方生无奈随口起了个“太平山”。趁大家议论在山上建不建庙时,悄悄随段将军跑了。

在老金家休息了两天,段将军准备出发,方生递给他一张纸。

段将军打开看了看,连声称好。

自和尚头成为贡品以来,兰州卫借贡品之名大肆盘剥百姓,其实朝廷每年所要贡品并不多,用北山干旱之地种植完全足够,方生建议和尚头的贡献由肃王府负责,不再通过兰州卫,在适宜生长的区域划出土地,借鉴马场的方式,由肃王府直管。专地专人专供,其他地方的百姓可种可不种,由他自己。但贡品只出在划定区域内。一方面保证麦子的品质,另一方面杜绝官府利用收贡之名压榨百姓。

段将军亲自将方案送往肃王府,恰好潘指挥使也在,对方案大加赞赏,言称上次小麦倒伏事件,他就仔细研究过,发现和尚头小麦不能种植在河谷地带的大水田,太肥太水都不可以,易徒长、倒伏,造成颗粒无收。只适合生长在干旱少雨的山坡地里。

段将军诧异他一个没来几年的南方人怎会有此见识,肃王笑道:潘指挥以前是周王兄的亲随侍卫。

周王身为王子,身份何其尊贵,却专心药材粮食、野菜野果的种植和研究,在诸王中是异类,为上流人物所不齿,连先帝都曾言道:自古至今愚蠢无有如此者。所以早已闻名天下。段将军躬身行礼:素闻周王之名,只是无缘相见,王爷身居高位却以百姓之心为心,不忍生民疾苦,犹如神农转世,古今圣贤能与之相比者屈指可数,末将佩服。

肃王忙道:段将军慎言,别给周王兄招灾惹祸。接着道:方先生和潘指挥所言甚善,能解兰州百姓之困,我当义不容辞。

使团从兰州出发,过镇远桥时,段将军把河桥巡检叫过来,询问前段时间可有异常,这么紧要的岗位自然是汪成龙的人,对这个顶头上司的仇人极不耐烦,胡拉乱扯,不说实话,段将军将他带到桥门的值守房,让方生拉下面罩,巡检愣了一下,吓得赶紧趴在地上。对接下来的问话不敢丝毫隐瞒,一一作答。

国家的使团确实是从兰州卫出发去的蒙古各部,临走时汪监军一直送到桥头,和其中几位还很熟悉,送别了很久。兰州卫还派兵护送,没发现什么异常。

但是他又提供了一个消息,在大明使团去之前,兰州来了很多批的蒙古人,没待几天就走了。

方生对这个方法很是无语,段将军却一本正经地说:好,你很老实,大仙很认可你的态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