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山下

魏家老七

首页 >> 皋兰山下 >> 皋兰山下最新章节(目录)

第九十四章 胡将军回来了 (1/3)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合议让兰州卫与顺义王皆大欢喜,百姓的负担却重了一大截,凭空增加了十车羊绒要织。

重压之下石大嫂旧病复发,这次却是严重了许多,马大夫都束手无策,命是救过来了,但四肢麻痹,别说干活,走路吃饭都是问题。徒弟们希望让师傅留下来做技术指导,多少能挣点钱。但今时不同往日,自汪监军到来,兰州卫上下的风气全变了,监工以上次她拿活回家违反了作坊技术不可外泄的规定为由,直接将石大嫂扫地出门,并扣发剩余所有工钱。

工人群情激愤,监工从卫府调来兵丁强压下去,声言谁敢闹事便以破坏朝廷大政的罪名抓去坐牢。

石大嫂心里憋屈,病情加重,也犯了心慌喘不上气,浑身颤抖的毛病,金夫人放心不下,整日守在旁边,两姐妹各有各的伤心事,常常相对而泣。

与百姓不同,潭镇海可谓名利双收,因为促成顺义王朝贡,朝廷卓升其为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指挥同知,本要去甘州就职,但他经过多次惊吓,常常不自觉地战战兢兢,浑浑噩噩。兰州有汪成龙鼎力协助,还能勉力支撑。根本不敢去其他地方,汪成龙也不想失去这个左膀右臂。便让他上书朝廷要求留在兰州,为国家镇守番地,为兰州百姓继续谋福利。

朝廷深受感动,准了潭所请。仍然领着行都指挥同知的衔,兼任兰州卫指挥使,又加授其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陕西提刑按察使司佥事。一时间风光无限。放眼整个西北都是无人敢忽视的存在。

利益方面更是斩获颇丰,倒伏事件给百姓带来巨大损失,卫府的子粒、朝廷的赋税都没办法应付。只能到市场上购买,汪成龙派出亲信,拿着卫府库存的和尚头当街高价售卖。

百姓拿什么购买,只有粮食兑换,当年产的还不够,往年的存粮也让搜刮一空。雨水充沛的年景,兰州却陷入自大明开国以来最大规模的灾荒,有百姓拒绝缴纳子粒,聚集在卫府门口喊冤。

现在有汪成龙在,岂容这些乱民闹事,强力弹压了。派兵去各家各户收缴。实在没有就棍棒伺候。

吃不上饭的百姓四处流窜,辖区内可以,想出兰州卫就不可能了,各关卡严防死守,不让一个灾民流出,兰州是远近闻名的礼仪之城、孝亲之城,现在又有汪监军亲自坐镇,周边都是大丰收的情况下,怎么可以有饥荒发生,放流民出去不是在这颗明珠上抹黑吗。

饥民纷纷涌入附近山林,挖野菜、剥树皮,摘野果,能填一点肚子算一点。每天都有人因为吃了有毒的东西丧命。

潭镇海担心眼前的局势,汪成龙不为所动,淡定道:怕什么,你以为这些刁民真没办法吗,那是不愿意动老本,一个个算得比鬼都精。

兰州卫听说黑石川的土匪不专心占山为王,却种了很多和尚头,便派兵去抢,去得突然,虽然对方有所准备,但也抢来很多。

还没来得及高兴,庄浪河、秦王川、什子川、一条城,甚至金家崖陆续传来消息,卫府派出的数个征粮点运粮队遭遇土匪袭击,多个与官府勾结掠夺百姓的大户人家被抢,大批粮食被随意扔在附近的村庄里,大街上,任由百姓捡拾。

汪成龙震怒,发动大规模的剿匪行动。张尕娃和方生指挥得当,让他们白忙一场。

围剿结束,张尕娃通过各种手段把粮食运到兰州,让百姓渡过难关。但数量有限,没办法的人家只能依从汪成龙的套路,用土地抵押贷出和尚头,再交还给卫府。

卫府当然只接受大水田地。那些收回来的土地又承包给原地主,平白得了一笔收入。汪成龙不无得意地对潭讲:既解决了失地军农无地可种的困难,又为卫府增加了收入。如此操作几遍,兰州河谷的大水田便尽归你我,到时候再加大投入,兴修水利,整顿田地。军户农民有活干,有饭吃,我们有利取,也更好管理,一举数得。

他的计划进行到一半,肃王府又出来捣乱,肃王在兰州各处开设粥场,锅里煮的都是硬糁饭,去的百姓每人分一块,拿回家和着野菜煮一锅,全家老小都能填点肚子。

甘州中卫的潘指挥也不闲着,不知道从哪搞来一本书,里面全是山野的各种植物,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哪些原本不能吃的稍加操作又变得能吃了,还贴心地给每样植物画了图画,方便没文化的人看图找寻。

肃王让府里刻印经书的工匠将书翻印了很多,当街发放。百姓如获至宝,拿着书到山沟里寻找能活命的东西。晚上回来用红布把书包起来,恭恭敬敬地放在贡桌上,待其如神物。

汪成龙眼看计划夭折,想悄悄上书,指责肃王私自放赈,邀买人心,意图不轨,却担心朝廷追查丰收之年,肃王为何赈灾,顺便把自己也装进去。

想收拾潘指挥,但此人是周王的亲信,周王又是当今皇上的亲弟弟,因为不务正业,所以备受宠幸,听说那本图画书就是周王亲自编写。这样的势力背景,除非有谋反的把柄,不然根本拿不下。

经过多方努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