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山下

魏家老七

首页 >> 皋兰山下 >> 皋兰山下最新章节(目录)

第九十一章 汪监军的新政 (1/2)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张尕娃声势与日俱增,一下子有了几十匹马,上百套精良装备,更别提围剿官兵,斩杀兰州卫前指挥使这样的大手笔。每天都有慕名前来的江湖好汉投靠。

他的事业蒸蒸日上,方生却像丢了魂一样,每天坐在马三投崖的那座山上,盯着前面的平川默然无语。

说是监督甘肃镇,汪成龙的工作重点还是肃王爷,所以兰州才是最要紧的地方,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派人将崖壁上的字修改了,和尚头改成玉麦。命工匠用大纸拓印,向朝廷重新报了祥瑞,天降祥瑞,预知了燕王上位,天下太平。可见靖难之役是顺天之举,燕王登基是天命所归。

圣心大悦,给汪成龙和兰州卫诸多赏赐,同时将玉麦(和尚头)定为皇家贡品。潭镇海官复原职。

另一道将李玄宗撤职查办的上奏却没批,上头回话,此人多次与靖难军作战,勇猛非常,是个人才,既然愿意效忠新朝,理应重用。

汪成龙心有不甘,但也无奈,心想有的是机会。便将李玄宗重新派回黄河北,让他继续干千户的差事。

接下来开始布局人事,从亲信中挑出人选,以兰州卫的名义上报,陕西都指挥使司不敢说什么,右军都督府却驳回了,重新挑选一批人入职兰州卫。这些人对情势心知肚明,除了右千户与潭镇海有旧,其他人纷纷投靠到汪的门下。

甘州中卫指挥使的位置朝廷派了个新手,此人姓潘,此前是周王朱橚的贴身侍卫,在周王被贬云南的那几年,不离不弃,忠勇可靠。所以燕王登基后对其格外恩赏,破格提拔为三品指挥使,当然不能继续留在周王身边,而是派到千里之外的兰州。

潘指挥和他的旧主子一样的怪癖,整日与花鸟为伴,草木为友,又好个诗书风雅,以儒将自居。汪成龙见他如此不务正业,便不再理会。

人事布局一完成,便重新调整边防政策,一改以往防守为重,震慑为辅的军事策略,而是主动挑衅,频繁出击。并将各边堡裁撤,整个边境线对蒙不设防,任由对方出入,如果是小规模袭扰,不作理会,如果打破边镇,不管损失有多大,也不管是蒙古人还是土匪,汪成龙都会派大军突入大草原报复。有好几次他亲自带兵出征。

甘肃镇总兵宋晟对他的战略很是不解,如此边境将永无宁日。

汪成龙笑道:以前的方法太过迂腐,伤不到蒙古一分一毫,等人家势力壮大,打破边墙突破进来,还不是一样。现在看起来没有防守,给他们留下袭扰劫掠的机会,其实是一盘大棋,边地的牛羊粮食就像鱼饵一样,引得蒙古人不愿意离开,这样我们就能一点一点消耗他们,直至彻底荡平。

宋总兵道:是杀伤对方不少人,但我们伤亡更大,边地的百姓没有军堡护卫,每日生活在四战之地,苦不堪言。

汪成龙道: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大明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死完了,再从南方移些过来不就好了,蒙古才多少人,我们两个换一个,五个换一个,也能把草原换绝种了。

对这个朝中新贵,皇上的红人,宋晟也很无奈,上了几次书,回应的都是朝廷对于甘肃镇屡立战功的嘉奖。

频繁的战事需要大量的士兵,原来三分守城七分屯田的制度没办法执行,专职屯田的士卒也被频繁征集,甚至军余都不能幸免。每次征调少则数月,多则半年一年,他们耕种的土地自然就荒废了。汪监军却严守朝廷制度,子粒一斗都不能少。

宋总兵震怒,哪有不下种就征粮的道理,坚决不从。平羌将军自有其威势,汪成龙也不想硬碰硬,但兰州卫就不归甘肃镇管了。政策顺利推行,士兵在外打仗,如果侥幸没死,回来了还要拿存粮或者借粮应付子粒,实在交不起的卫府也有恩宽,容许拖到明年,当然需要加点利钱,具体经手的官员也要吃点拿点。

军事方面打开了新局面,又开始改革行政方面,其它地方自不用说,兰州卫区域将潭镇海搞的那些统统作废,让商队运转起来,街上的小商小贩全都放开,道德纠察队也一并解散。

潭镇海提出异议,汪成龙不无鄙视地说道:放羊汉都知道,养羊是为了剪毛吃肉,你看看你自己,堂堂三品大员,要房没房,要地没地,要钱没钱。一天到晚口号喊得震天响,有个屁用,该醒醒了,我的潭指挥使。

潭虽然当了几年一把手,除了任性妄为,并没得到多少实利,经他一番点拨,二人又瓜分了那几名千户占的良田。这才领悟到当官的妙处。便死心塌地地追随新师傅走上新的人生道路。

兰州的各种市场全面放开,不管是过路的客商还是本地的百姓都可以经营,户籍不限,不过要课以重税。虽然负担很重,但也比完全禁绝要强。

百姓开心了没几天,又有噩耗。

为了应付朝廷贡品,卫府要求所有军户的子粒都要上交和尚头小麦。以前的种植面积很小,市面上没多少存货,这个政策让和尚头一下子变成硬通货,价格飞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