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山下

魏家老七

首页 >> 皋兰山下 >> 皋兰山下最新章节(目录)

第六十四章 改革 (1/2)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方生辞别金知县返回兰州。

离开这三个多月,兰州像变了个样子,今年雨水不错,但人们还是投入很大精力去完善去年草草上马的水利工程。城里的商队远比往日多,人来人往,热闹非常。

休息了两天,前往卫府,进门时发现立着块牌子,上写高价收购姑姑绒。

等了好半天才见到段将军,远远就在笑骂:你浪了个够,都快把我忙疯了。

方生奇怪门口的牌子怎么回事。

段将军道:我一直琢磨怎么开辟点新收入。说实在的兰州各方面条件有限,可出产的东西少,就那些地,累死累活也就混个温饱。所以要找个特色的拿出去卖,选来选去就姑姑绒最拿得出手,先试试,看能不能打开局面。

方生道:姑姑绒一年才有多少,价高了没人要,价低了不值当,百姓也得不到多少实惠。

段将军摇摇头:你想错了,姑姑绒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拿到大街上卖,才能卖几个钱。我是要送给皇宫的贵人们。京城虽处南方,但冬天潮湿阴冷,正需要这个,这些贵人穿着舒服,我们的招牌就打出去了。打出去的目的还是不卖,而是让皇宫来采办,那时候价格就要比市价高得多。就算朝廷不愿意出钱,用来抵赋税徭役,百姓也能得到很大实惠。

方生这才恍然大悟:你是打算搞成贡品啊,朝廷的便宜不占白不占,是个好主意。这比做生意要简单得多,还是个长久之计。如果能用来抵徭役,那是再好不过,百姓最怕的就是徭役,前些年修边墙,很多人有去无回。这个工序虽然繁琐,总不用离家,更不会送命。

段将军道:现在愁的是产量,兰州城一共也没多少尼姑,普通百姓会制的更少了,有什么办法。

方生沉吟了一会:我觉得不能多,这东西贵重,一方面是因为品质好,另一方面是没办法多产,正因为稀缺,人们才会珍视。如果人参和萝卜一样的产量,就算是他的功能不变,但在人们眼里也和萝卜差不多了。

段将军点点头:说得在理,但如果量太少,宫里也不可能回报太多,毕竟只是一件衣服,再好,它的价值也是有上限的。还有一方面不得不考虑,名气打出来了,宫里的贵人都想要,或者皇上一高兴给某个王公大臣赏赐几件,到时候我们供应不上,会惹祸的。

方生道:设立一个工坊,挑选手艺好的做师傅,再找些手巧心灵的当学徒,把这些人集中起来,专门做这件事,产量不愁上不去,不过要衡量一个标准,就是每年只产多少匹,多一匹都不行。保证质量的同时,不能给工匠造成额外的负担。

段将军道:技术是一方面,还有就是原料的问题,能不能在兰州多放牧那种山羊。

方生道:其实兰州的山羊和河湟宁夏的没什么区别,其他地方也在做绒袄,差别就在工艺上。羊绒就从兰州和周边同品种的地区采购。每年定量就那么多,不能诱导百姓过度放牧。这次去灌县看到一个道理,凡事想要长久,那就不能过,在顺乎自然的前提下有限的索取。这种山羊嘴太狠,连草根能一起吃了,量少了无所谓,量多了就会有问题。前元为了多征赋税,往兰州使劲下达战马绵羊的指标,听老人们说,那时候漫山遍野都是羊群,把山都啃秃了。

段将军拍了他一巴掌:行啊,小伙子,这趟没白去,那姑姑绒的事情就这么定了。水利这一块有没有心得。

方生道:有,不过还是要好好琢磨,因地制宜把人家的经验能用到兰州。

段将军道:没事,不着急,一着急反而容易出错,一步步来,我最近就不给你安排其他任务了,你专心研究这个。

方生转身要走,又忍不住问:我这两天观察,来往的商队特别多,是……

段将军本来要回答,看他表情不对劲,哈哈大笑:你想多了,我不会干那个事情。

方生笑道:那是怎么回事,我琢磨了两天捉摸不透。

段将军道:甘肃因为战事频繁,土地贫瘠,粮草供应一直靠内地输运。以前都是各县府自己运,河西他们不熟悉,路上经常出事,劳民伤财不说,效率还特别低,有的地方路途遥远,路上消耗的比运过去的还多。我计划在兰州设立转运仓库,让各地的粮草运到此地交割即可。然后再由兰州卫统一押运,这样能省很多人力物力。

方生惊讶道:你是怎么想到这个主意的。

段将军笑道:早就有这个想法,只是以前说了不算,现在可以施行了。并且我还打算在兰州设立茶马互市,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茶马司,兰州针对的是蒙古各部,先把茶叶等物资在此集中,蒙古客商如果想买,就来兰州公平交易,统一课税,一切交易光明正大,从源头上杜绝走私。这方面我只是个创意,你帮我好好想想。

方生道:好主意,这样下来百姓不用种地也能有收入。不过你刚才不是说不给我交代任务了吗,怎么又让我想这个,光琢磨水利已经让人头大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