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的父亲是崇祯

枚池

首页 >> 大明:我的父亲是崇祯 >> 大明:我的父亲是崇祯最新章节(目录)

第一百四十七章 选官 (1/2)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李邦华给朕送了些官员的名单,一时有些难以抉择。”

朱慈烺说着,将手中的一张纸递给了赵云蘅,笑道:“要不然,你闭着眼替朕选几个出来?”

“我不是孙丕扬,可不会靠抽签选官。”

赵云蘅咯咯笑了几声,不过还是接过了纸张,低头看了起来。

朱慈烺不由喜道:“你还知道孙丕扬?”

孙丕扬字叔孝,号立山,为嘉靖三十五年丙辰进士。

其在万历年间任吏部尚书时,为了不得罪宦官,又不得罪言官,便创下掣签法,以抽签选任府、州、县正官和佐贰官。

崇祯即位之后,觉得朝廷选官,不能儿戏,就废了掣签法,大力提倡保举制。

然而崇祯悲哀的发现,保举制更不靠谱。

选官全看吏部上下的心情,孝敬多的人,就会分配到膏腴之地,见不到孝敬的人,就会被发配到边远之地。

即便是皇帝最后把关,对着成百上千的任命,也不能明察秋毫。

可以说,有了保举制之后,区区一个正五品的文选清吏司郎中,就能拿捏住全国各地的官吏。

到得后来,崇祯也意识到,保举制似乎比掣签法更为儿戏,只得又恢复了掣签选官。

“怎么说我也是皇后呀,自然要多读些书,要不然,日后如何给你出谋划策呢?”

见赵云蘅笑出了两个梨涡,朱慈烺心内轻颤,强忍住想要伸手的冲动,随口问道:“那你这几日在读什么书呢?”

赵云蘅只顾着看纸张上的名字,随口答道:“刚看了《大明律》和《诸司职掌》,今日在看《皇明祖训》呢。”

这些年朱慈烺只顾着和东宫臣属讨论政事,这些书只是草草看过,却没有还没仔细读过一遍。

不曾想,赵云蘅反而看起了这些书,让朱慈烺大为汗颜。

“等朕给你找找《大明会典》,你仔细研读之后,就可以替朕掌着司礼监了。”

听朱慈烺说起了司礼监,赵云蘅抬眸笑道:“这是高悌高公公一直盯着的位置,若是让我去掌司礼监,那我可没有活路了。”

“你是朕的皇后,高悌哪里敢在你面前造次?”

说这话的时候,连朱慈烺自己都没什么底气,只好又叹了口气道:“哎,这个高悌,朕一时也拿他没法子。”

这几日以来,朝臣们讨论最多的,除了联虏平寇的方略,便是废黜厂卫的提议。

不过朱慈烺知道,这也就是朝臣们的一厢情愿罢了。

这些日子以来,高悌在南京司礼监的基础上,已然组建了一个司礼监的雏形。

最主要的是,高悌的手上不但掌着南京的锦衣卫班底,还掌着临时组建起来的忠勇营。

南京的锦衣卫多年未动,或许不值一提,但忠勇营的战力如何,想必南京的文武百官都心中有数。

可以说,只要高悌有忠勇营在手,便可立于不败之地。

朱慈烺一时间竟有些羡慕,若是他手里有这样的一支队伍,那也不会如眼前这般投鼠忌器,连用人都要看那帮朝臣的脸色。

然而想想也不可能,虽然南京国库的情况比京师好上一些,但想要供养一支装备精良的精兵,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首先,光是兵部和户部,就是个无法绕过去的坎儿。

更不要说那群都察院的御史,若是知道皇帝亲自养兵,指不定要闹出什么幺蛾子出来。

高悌能顺利的掌兵,那是有崇祯的默许,再加上司礼监在全国各处派驻有太监,私下里总能压榨出一些银子出来。

正因为得天独厚的条件,才有了忠勇营一路顺风顺水的发展。

据说忠勇营的一万军士不但全配备了火枪铁甲,还备有两千匹战马和几十架屏风车。

如今忠勇营渐成气候,又驻扎在南京城外。

慑于忠勇营的威势,兵部和户部再大胆,也不敢断了忠勇营的粮饷。

这其中的缘由,朱慈烺也和赵云蘅解释过,听朱慈烺叹气,赵云蘅安慰道:“皇上毕竟是正统,如今又是万民所望,高悌再大胆,也不敢对你无礼。”

朱慈烺摇了摇头,说道:“如今天下纷乱,若无掌兵之权,朕就是一个空头的皇帝。你也看到了,那个刘泽清,只因手头有兵马,便能在山东横行无忌,甚至敢公然拦截我这个当朝太子。还有马士英,之所以敢拥立福王,也是仗着手头的兵权。”

赵云蘅虽然不知道这些日子前朝具体发生了什么事,不过朱慈烺所言,她也感同身受。

想到一路上所见所闻,赵云蘅仍是有些后怕,低声问道:“那皇上有什么打算?”

“天下之事在度支,度支之事,首在选吏。”

朱慈烺指了指赵云蘅手中的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