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卧龙之子,三兴大汉!

老骥卧槽

首页 >> 三国:卧龙之子,三兴大汉! >> 三国:卧龙之子,三兴大汉!最新章节(目录)

第【23】章 青霜(新书求花求收藏) (1/2)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盐府。

刘备入蜀后,立即实行盐铁专卖制度,将这两大产业直接国有化,禁止私人参与其中。

控制住铁,就能控制住民间的武器、甲胄以及货币。

控制住盐,国家的最低赋税就能得到保障。

国家主动去收税,不仅要耗费人工,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效率还很低。

尤其是南中地区的蛮人,朝廷要对他们征收赋税难如登天。

但有了盐就不同,不管你是谁,想要健康活下去,那就必须摄入盐分。

只要将赋税加在食盐的单价上,朝廷就不用收税,反而是百姓求着朝廷买盐巴,如此就能轻松收到赋税。

南中的蛮人每次来买盐巴,都相当一次缴税。

而且还不用朝廷派人去收取,而是蛮人主动出来采购,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

“下官拜见殿下、君侯、小姐。”

三匹小滇马停在盐府门前,典盐校尉亲自出来迎接。

别看诸葛瞻、诸葛果、刘萱年纪小,但架不住身份地位高,他这个小小的典盐校尉可得罪不起。

诸葛瞻没有下马,拱拱手说道:“带我们去盐井看看,见识一下如何制盐。”

“喏。”典盐校尉连忙答应下来。

蜀中有大量的盐井,不过目前并未全部开发。

先秦时期的巴国、蜀国,就是靠着卖盐起家立国,蜀中的盐资源非常充沛。

但煮盐需要消耗人力,而蜀汉小国寡民,人口本来就少。

大量的人力去煮盐,相应就会减少耕种的人力。

简而言之,盐巴产量上去了,粮食产量就会下来。

而且盐巴这种东西,也不是什么稀缺货,曹魏和东吴都能出产,蜀中产盐也没销路,只需满足自身消耗足矣。

在典盐校尉的引领下,众人很快来到一处盐井处。

工人们从盐井当中汲取卤水,然后将卤水放入锅中大火熬制,等把水分全部熬干净后,留下的结晶体就是盐巴,没有任何工艺可言,整个流程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看着大锅内的黄褐色晶体,诸葛瞻不由问道:“宫中的贡盐如何做出?”

“也是这么做出来。”典盐校尉答道:“从这些盐巴中,挑选出相对纯净的颗粒,就是宫中所吃的盐巴。”

同样没有什么特殊工艺,怪不得产量少,只能供应皇室用度。

这么一大锅盐巴,总归能够找到几粒相对洁白的盐粒,日积月累供给皇宫不成问题。

“来,按照我的办法制作一次。”诸葛瞻冲着侍卫挥挥手。

几名侍卫见状,很快抬过来一些器具装置。

“汲取卤水,倒入这个桶内。”诸葛瞻开始指挥工人。

工人闻言从盐井中提上来一些卤水,这正是制盐的原材料。

在诸葛瞻的指点下,工人将卤水倾倒入指定的木桶中。

这个木桶乃是一个过滤桶,最上层是一层鹅卵石,然后是一层石子,紧接着是碎石,再往下是沙层。

这还没完,沙层下边先是纱布,最终还有一层丝绸。

层层过滤后,从木桶的最下方流出过滤后的卤水,接入另外一个干净的木桶内。

相比于刚从井下打上的卤水,过滤后的卤水就显得非常清澈。

最终,过滤出一小桶清澈的卤水。

这次是实验,诸葛瞻也没在分量上有什么要求,一小桶足矣。

当即发话道:“弄个小锅来煮。”

众人一阵忙活架好小锅,在诸葛瞻的指挥下,又将另外一个装置放置在锅上,这是一个蒸馏装置。

以诸葛瞻的估计,过滤卤水并不足以彻底除去食盐的苦涩,相对能够降低一些。

想要弄出类似后世的雪白食盐,必须进一步提纯。

“控制火候,不要用猛火,中火即可。”诸葛瞻又道:“等锅烧开后,开始往那节竹筒上浇冷水,不能停,要一直浇水。”

在众人的忙活下,蒸馏装置开始往外滴出液体。

等到锅中过滤卤水熬干后,只留下少量的结晶体,呈现出淡淡的黄色。

“小君侯妙啊!”典盐校尉看着锅中的残留,惊喜道:“用此法制盐,贡盐就能量产了!”

“呵呵。”诸葛瞻哑然失笑,“那些是留下的杂质,品相更好的在这儿呢。”

众人顺着诸葛瞻的手指看去,指着的正是蒸馏得到的卤水。

“还能更好?”典盐校尉有些不敢相信。

毕竟锅中残留的盐巴,已经是贡品级别的食盐了,更好的盐巴是什么样子,他根本无法凭空想象出来。

“再取来一口干净的锅,猛火将这桶卤水熬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