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劝家父做曹操

独孤赏月

首页 >> 明末:我劝家父做曹操 >> 明末:我劝家父做曹操最新章节(目录)

第一〇〇章 一叶竹筏 (1/2)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吴三桂也向江中看去。

来人一身青衣,将自己包的严严实实,显然是不愿意透露身份。

但是此人并未携带兵器,似乎又是友非敌。

不过这及时雨也太过诡异了吧。

雪中送炭倒是好事儿,但是这雪中送炭的时机却是非常难把握的。

“平西王,可敢上在下的竹筏?”竹筏上的青衣人声音浑厚,一听就知道是练家子。

他讲话的方式也很奇怪。

明知岸上之人是吴三桂,语气之中不仅仅没有一丝丝的恭顺。

反而还有一些戏谑之意,甚至还有一丝挑衅。

“不知道先生乃是何方高人?”吴三桂拱手问道,给足了来人面子。

吴三桂并没有被对方故作高人的姿态给唬住。

因为此人的气质与自己手下谋士方光琛有几分相似。

方光琛又叫元清真人,为全真教的人间行走。

全真教主张避世修行,但是他们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

因此会派出弟子担任人间行走,一方面锻炼这些弟子的心性。

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些人间行走为全真教敛财,维持教廷的运转。

而这些人间行走,一般都会依附皇室,或者是手握实权的官员。

他们通过自己的才识获得皇室或者高官的赏识。

不过全真教避世,每次王朝更迭的时候,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强势的一方。

这从当年丘处机谒见铁木真开始就成了他们的立教之本。

丘处机谒见铁木真,带领全真教投靠蒙古人。

在蒙古人入主中原的过程中全力支持。

最终让他们全真教从一个小分支成为了道教第一大教派,在名山大川中修建了无数道观。

尝到了甜头的他们深知在王朝更迭的时候,跟对人有多么的重要。

不过鞑子朝廷似乎更加重视黄教,顺治皇帝更是笃信佛教。

全真教只能从满清的一些地方实权派身上下手。

而吴三桂就是他们选择的一个对象。

这才有了方光琛出现在吴三桂的视野中,并最终成为吴三桂的重要谋臣。

实际上方光琛也是官宦世家,考过科举,但是这只是他的一个身份。

早在他少年时,科举不利的方光琛就拜入了京城白云观。

随后被推举进入祖庭,成为一名行者。

也正是方光琛的出现,使得吴三桂开始信奉道教。

因为对道教无比熟悉,吴三桂才能够一眼看出此人是一位道士。

“平西王,如果您不担心后面的追兵,那么我们就坐下来慢慢聊聊。贫道自是不急的。”

这话说的极为无礼,但是吴三桂此时却没有理由反驳。

“多谢道长。”吴三桂也不矫情,既然认准了对方没有恶意,而他此时又没有别的选择。

那么就只能硬着头皮上人家的船了。

枭雄嘛,为了最后的成功,中途是可屈可伸的。

“平西王,我这艘竹筏上只能上来十人。”那青衣人却在此时说道。

“王爷,吴勇带人留下殿后,您先渡河。”关键时刻,又是吴勇站位出来。

这个高大壮硕的汉子,是吴家的家奴,从小就跟着吴三桂。

虽然战力彪悍,但是此人脑子却不怎么灵光,让他领兵作战,稍显不足。

不过吴勇是吴三桂最信任的人。

他对吴勇的信任甚至超过了自己的亲儿子吴应熊。

吴三桂有些不舍,但是他还是带着几个将领上了船。

这些人相对于吴勇,对自己的作用更大。

此时吴之茂已经带着自己的手下来到了江西岸。

他几乎将营地中所有的士兵都带了过来。

慌乱也让他的思维出现了漏洞。

吴之茂关心则乱,只想到要全力抢救浮桥,敌人进攻浮桥,怕是大军已经出现了意外。

以他多年作为留后的经验,自然知道这个时候,保持后路畅通是多么的重要。

这意味着大军还能保留多少的有生力量。

溃退的大军要是能够及时退出来,经过整顿之后,还能发挥一定的战斗力。

要是连后路都没有了,那么就只能全军覆没了。

吴之茂来到江边的时候恰好见到吴三桂乘坐竹筏来到了江中间。

竹筏上站着一个青衣人,手中的竹竿左右戳动,控制着竹筏以一条斜线,向江东岸驶来。

那竹筏在汹涌的江水中就像是一片树叶,仿佛随时都能翻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