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魏江山,谁也夺不走

七步成诗

首页 >> 三国:大魏江山,谁也夺不走 >> 三国:大魏江山,谁也夺不走最新章节(目录)

25. 神器! (1/2)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换源:

曹植原本也没打算让杨修去教这些流民们认字,这真的就有些大材小用了,所以曹植的想法,就是想让杨修召集读书人而已。

反观这些读书人来到这里,听闻了曹植交给他们的任务,倒都是没有异议,凭他们的学问,倒是也刚好能够教这些平民们认字读书了。同时,曹植还发下话来,他们教这些流民,有不懂得直接问杨修。如果他们教的好了,曹植还会给他们官当当,这一下子,他们教书的积极性立马就被启发了。

这些读书人中,大多是一些寒门子弟、商贾出身或者是一些小型世家的小公子小少爷。根本就没有接触到杨修这等大儒的机会,现在可以有机会得到杨修的教导,一个个都是挤破了头过来,毕竟大汉的教育机会真的是太难得了!

尤其是在曹植放出话,教得好可以当官的时候,他们是真的疯狂了。

妈耶,这可是一步登天的良机啊,莫不是天上掉馅饼砸到了脸上?

由此一来,他们全部的积极性都被调发了起来,一个个教起那些流民来是尽心尽责,教到生气的时候还会拿出小鞭子抽打,不过很快,他们就发现鞭子制作起来太不容易,而且容易坏。所以他们也是研发出了戒尺这个东西。

看到他们居然能够无师自通地发明出戒尺,听着流民们每天连绵不绝的惨叫声,曹植在不可抑制地回忆起自己的青葱岁月的时候,也是感到一阵好笑与欣慰。

现在曹植设立的,是最基础的学科-拼音。这个东西虽然很是新颖,但是确实很好用,也不难学,而且这新奇的教学概念与思路很是让杨修感到震惊,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杨修对拼音是没日没夜地研究起来,最后,杨修仅仅用了不到两个星期就已经完全掌握了,再加上严刑拷打般地教育其他人,也差不多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所有的读书人就已经都熟悉了拼音这个新颖的教学方式。

看到他们这个进度,曹植不由得感到一阵惊奇,等到真正考核了一番,发现他们是真的完全掌握了之后,曹植是不禁一阵汗颜,想想自己当初学着东西用了三年,都是一阵难以启齿。

除了拼音的推行外,曹植还干了一件让杨修这些知识分子们耳目一新的事情,那就是对纸张的推广。

众所周知,纸是东汉蔡伦造的,蔡伦是桂阳人,曾经当过主管御用器物的尚方令。在闲暇时间利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经过挫、捣、抄、烘等一系列工艺加工,造成了纸,就是后来被命名为“蔡侯纸”的纸,这纸造出来后,于永元十七年献给汉和帝。不过这纸张虽然造出来了,不过因为初纸质地粗糙,想要细腻化需要进行极为复杂的工序等原因,并没有得到很广泛的推广。因而只是在一些达官贵人之间流通。大多数人的书写材料仍然是以简牍和缣帛为主。

曹植清楚地记得,这种情况要一直到了晋朝,造纸术传到长江流域,依赖着那里丰富的造纸原料产生较好的纸张,才会得普遍的推广。晋人盛行抄书、藏书等文化的普遍就是得益于用纸的普及。

而事实上,正是因为蔡伦纸张在晋朝的优化普及,导致文化盛行、飞速发展,文化再也垄断不住,这才间接导致了隋朝科举制的产生与推行。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暂且略过不言。

不过曹植虽然知道历史上纸张的普及年代与简单的制造工序,但是真正怎么造出来纸,他却是一点儿也不知道的。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曹植想起了他的金手指——那个万能的笔记本,上去尝试着一搜索,果然就出现了纸张的具体制造工序,甚至就连时间与材料都标志地清清楚楚。活脱脱就是一个完整的造纸攻略!

曹植大喜,有了这个造纸攻略,自己造出来纸的质量和速度都能得到一个很大的飞跃。于是立马拍案决定,将正在辅助杨修建造大魏书院的丁仪给喊了过来,让他负责造纸之事情。

当然,仅仅是造纸还是不行的,想到这里,曹植一拍脑门,又用笔记本查出了活字印刷术的具体操作,然后做成印刷攻略,一起交给了丁仪,让他去负责印发图书。以供大魏书院所用。

丁仪接到曹植的命令,刚开始也是不明所以,但是当他经过亲自实现,发现了这两个攻略的实用性之后,也是眼色一亮,本来就极为聪颖的他,也是瞬间反应过来曹植此举的重要意义,于是欣然领命前去了。

除了这些,曹植在干完这些后,渐渐也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金手指。于是又从背包中找出土豆和番薯来。

如果曹植的记忆没有出错的话,土豆和番薯都是一千多年后才会传入天朝的,现在的大汉子民,压根就没见过这两种作物。

这就让曹植看到了更广袤的商机。

土豆和番薯,毋庸置疑,都是足以大规模生产,而且可以填充饥饿的农作物,与小麦,大米它们都是一样的,关键它们不但口味不错,其种植起来所需要的条件以及方式也不是很难,根本就不需要多么高的水平。

如果能够将这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